青銅劍與兩周金文的「劍」字(下)

「劍」是個形聲字,古稱「輕呂」可能是突厥語或原始印歐語的借詞。周人之所以選擇「輕呂」一語來表劍,很可能是在不知該以何名稱來稱呼這種透過與魚(弓魚)國交流所獲得的新式兵器情況下,選擇以短劍的域外之名「輕呂」來代稱之。中國早期的青銅劍長度都不長的原因與合金材料特性以及於戰場上的實用性有所關係。

Read more

青銅劍與兩周金文的「劍」字(中)

華北青銅劍的使用始於受魚(弓魚)國影響的周人,因周人於西周早、中期所使用的劍可能起源於商晚期至西周早期四川和漢中盆地的扁莖柳葉形劍,而其傳播流行與建國於關中盆地西側寶雞一帶的魚(弓魚)氏有關。西周中期後典型的扁莖柳葉形劍在中國北方以新的形態演化延續,可能為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秦式短劍的前身。東周式扁莖劍的演化源頭是否為扁莖柳葉形劍仍有爭議,因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的劍體演化目前仍有缺環,需要進一步研究。目前年代最早的「鐱」(劍)字見於周人所寫,發現於陝西扶風周原遺址西周晚期青銅器窖藏的師同鼎銘文,但此「鐱」可能是周人對「劍」的泛指,也可能專指一種與西周處於戰爭關係的異族的兵器。

Read more

青銅劍與兩周金文的「劍」字(上)

劍在中國的起源曾是個未解難題,不過從考古研究、「劍」字的出現年代和文獻材料進行爬梳,學界已有一定認識。商代甲骨文沒有「劍」字,東周時期「劍」的構形皆以聲符「僉」為核心,或加形符「金」表青銅質,或另加聲符「甘」、「井」。這些形聲字多表春秋末至戰國時期列國所流行的青銅劍,或統稱東周式青銅劍,包含主要流行於華北的扁莖劍和南方的圓莖劍,其祖型可追溯至西周早期本土發展的短劍。圓莖劍起源於吳越地區,扁莖劍則可能源自四川盆地,並進一步在華北演化發展。

Read more

戚戚我心 – 古漢字的「戚」與「我」

本文從考古學與文字學的角度講述「戚」與「我」二字的造字創意,說明「戚」是目前發現於中國青銅時代早期墓葬內的一類玉石製小型鉞形器,具有窄長平刃或圓刃、兩側帶扉牙、器身帶圓形穿孔特點,應是一種禮器。另根據甲骨文與商代晚期金文,說明「我」是一種明顯有齒刃,外形似鉞的儀仗器,且與「戚」相同,都用於祈雨、武舞活動或象徵權力。目前商代器物中未發現與字形相似的器物,但西周時期一種刃端具有三叉形的武器很可能便是「我」的原型。漢字中唯一保留「我」兵器義的,只有義與羲字。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