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人類文明以來的第四大醫療產業CGT——專訪沛爾生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林成龍創辦人
11/23(六) 14:00林成龍創辦人主講「新時代醫療 – 癌症的細胞基因療法」
訂閱 CASE YouTube 鎖定直播 開啟小鈴鐺
採訪、撰文|姚凱甄
審訂|林成龍 創辦人
你曾經有個醫學夢嗎?行行出狀元的當今社會,無論是哪方面的就業選擇,都可以闖出一番屬於自已的成就。在早些年的臺灣,社會經濟發展不如現在理想、發達,那時的莘莘學子們為了獲取更有保障的職業生涯,在包羅萬象的職涯領域中選擇當一名醫生,幾乎成為學子們的熱門選項。而本次第32期探索講座邀請的講師林成龍董事長,曾經也是當中的一員。
從醫到疫,從國內到國外,最終學以致用
40多年前,現今的沛爾生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林成龍董事長,還只是個對於醫學領域感興趣,或者說不排斥的高中生,在社會經濟、景氣與風氣的驅使下,漸漸邁進醫學的世界中。從臺灣到英國,從醫學生到免疫學博士,其中歷經數年,遇到各樣的人事物,都從未變過為醫學奉獻的想法。而從醫學跨到免疫學,林成龍創辦人跟我們分享,其中一位對他深有影響的臺大外科主任,朱樹勳教授。朱教授曾對當時的林成龍創辦人說:「以臺灣人的聰明與手巧的程度,移植手術要趕上國外並不難。」但朱教授也說,與移植手術伴隨而來的治療「排斥反應」的人才,當時卻是臺灣缺乏的。為了補足臺灣在免疫學的缺失,林成龍創辦人遠奔英國牛津大學獲得免疫學博士學位,而後陸續被獵頭到香港大學、倫敦帝國理工大學醫學院擔任教授,不斷精進免疫學相關的醫學知識,後來也在因緣際會之下,涉入腫瘤相關的研究。
四大醫療產業,前三大臺灣都被殖民?
本次邀請到的林成龍創辦人期演講的主題為「癌症免疫療法」。癌症免疫療法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又涉及細胞療法與基因療法,包括CAR-T治療。林成龍創辦人指出:「細胞基因療法是人類文明的第四大醫藥產業。」醫學發展至今,第一大醫療產業最早追溯到秦始皇煉丹的時代,也就是小分子藥物,於生活中各藥局常見的普拿疼、抗生素等,皆為小分子藥物;第二大產業則是疫苗,有規模的研發製造起於19世紀末法國科學家巴斯德創立的的巴斯德研究所;第三大醫療產業則是大分子藥物,也就是所謂的標靶、抗體藥物。大分子藥物的製程與小分子藥物或疫苗完全不同,因此在發展不同的醫藥產業時,不論是技術層面、法規層面,都可以說是「從零開始」。
「醫藥工業方面,我認為臺灣是殖民地。」林成龍創辦人眼中在臺灣發展的前三大醫藥產業,由於沒有專利研發,都是引進他國的原廠藥,自然藥價也隨他國訂定,藥價普遍偏高,只有等到有專利保護的原廠藥保護時效過期,臺灣才能以學名藥的名義,學習並開發這些原廠藥,以不含專利費用的價格,更便宜地將這些學名藥送到需要的人手中。因為過去臺灣對於藥物開發不夠積極,因此未在前三大醫療產業占有主導權,這深深影響到臺灣後續在第四大醫療產業的開發。
一針上千萬,是救命的靈藥或要命的債票?
第四大醫療產業CGT (Cell and Gene Therapy),也就是細胞與基因免疫療法,是目前唯一能夠治癒末期癌症,使癌細胞消失並痊癒的療法。早期癌症的標準治療,不論是化療、放療或開刀,都無法讓末期癌症的病人起死回生,唯一能治癒末期癌症病人的療法目前只有CGT中的CAR-T療法。但因為CGT製造過程過於繁複,價格昂貴,雖一針見效,但以美國的CAR-T價格打一針要上千萬臺幣,又以血友病為例,一針基因治療更高達上億臺幣,目前臺灣的健保顯然無法支應所有需要CAR-T治療的病患,如此高昂的醫療費用病患該如何承擔?
由此,林成龍創辦人意識到不能再讓臺灣淪為第四大醫療產業的「殖民地」,否則臺灣癌末的病患將面臨進退兩難的困境。一邊是付不起的天價醫藥費,另一邊是生離死別的人生遺憾,病患及其家屬該如何選擇?「難道要見死不救嗎?」為避免這種境遇的出現,林成龍創辦人一直強調臺灣在醫療產業的自主權,只有開發出屬於自己國內的原廠藥,並且優化升級製造過程,讓CAR-T產品可以大批量製造,才有可能降低如此昂貴的醫藥費用,減少癌末病友的困境。
最後林成龍創辦人表示,希望所有瞭解CAR-T療法、瞭解第四大醫療產業對臺灣重要性的人們,可以共同支持一個夢想—––臺灣可以積極開發出各種細胞基因產品,透過大量生產而降低售價,讓臺灣的癌末病人可以透過此技術痊癒康復,林成龍創辦人緩緩道出:「我希望有這麼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