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會為自己找到出路(二):冬眠、煙草、與變性的魚

■在乾旱、遷徙、嚴冬、或其他因素下,生物往往會被迫面對資源短缺的問題。例如,在美國南達科他州的大草原邊,北美地松鼠(Ictidomys tridecemlineatus)正以「大吃大喝」做為對抗寒冷冬季的策略。透過狼吞虎嚥地吃下大量種子、蝗蟲、與其他美味佳餚,牠們每天能為自己增加2%的體重;等到地松鼠挖好洞穴準備冬眠時,牠的體重將增加40%,而這些多出的脂肪將能幫助牠撐到春天來臨。當然,這個策略也有缺點。吃地圓滾滾的囓齒類,一向是老鷹與郊狼的最愛。

Read more

生命會為自己找到出路(一):再生與基因竊取

以人類而言,身體的自我復原能力是十分有限的,例如:傷口癒合、部分肝臟的再生、斷肢接回等,但僅止於此而已。面對超出自我復原以外的,大多以器官(組織)移植為最主要的解決途徑;然而,一來並非所有器官或組織都適合移植,再者,器官組織來源的不足也始終是一大問題。

Read more

愛吸血的蟲蟲啊,你不覺得恆溫動物的血燙嘴嗎?

■身為恆溫動物,在太陽下曬久了還是會熱暈,吃太燙的食物會燙傷,還有可能增加食道癌的風險。那麼,對於那些愛吸血的變溫動物,像是蜘蛛,或是蚊子等昆蟲來說,體溫常等於室溫,難道他們不覺得恆溫動物的血燙嘴嗎?

Read more

「含沙射影」的植物

過去科學家們關於「含沙植物」到底為什麼要含沙,主要有兩種看法。第一種是認為蓋上沙子可以讓自己變得很「難」吃;第二種則是認為沙子是一種保護色,可以讓草食動物看不到它們。
加大戴維斯分校的研究團隊,為了想要瞭解到底「含沙植物」到底為什麼要含沙,便設計了以下的實驗。他們以保留區內的黃沙馬鞭草為實驗材料,這種植物在該保留區中很多,整個植物體都覆蓋著一層細細的葉毛,通常接近地表的莖、葉、葉柄都蓋滿了沙子,在接近頂芽的部位會有較少的沙子。

Read more

樹木不老的秘密

■從一棵234歲高齡的老橡樹如此低的基因突變率,或許說明了樹木為何可以如此長壽的原因。團隊首先選擇兩處的分枝,一處位於樹木頂端、另一處則位於最下方,各取一份樹葉樣本,並針對兩樹葉基因的變異進行分析。研究團隊從約5000個單核苷酸變異(single nucleotide variations, SNV)中找出較確定的17個,接著再分析另外26處的樹葉,建立這些基因變異的來源圖譜。

Read more

你的眼裡有我——扇貝的凹面鏡視覺系統

聽到「扇貝」(scallop),許多人或許會食指大動,想起餐桌上那道美味多汁的佳餚。但在牠成為盤中飧之前,可曾想過,牠是怎麼「看」這個世界的呢?
在扇貝的被套組織(mantle tissue)上約有200個可比美反射望遠鏡的眼睛。牠可以一邊獵捕著浮游生物,一邊看著你哦!

Read more

保育海洋生物為什麼這麼難

■在海洋環境中,造成族群隔離的地理屏障經常以海流、水體溫差等相對不明顯、也相對不穩定的形式存在。此外,有些動物可以自由自在穿越其他動物無法跨越的屏障;或者是明明有著跨越的屏障能力,卻喜歡龜在自己習慣的小圈圈裡。難以捉摸的族群界線,讓保育海洋生物份外困難。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