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沙龍】〈為何人類需要臭氧層?臭氧層如何因人類而破洞〉&〈談氣膠與大氣、海洋、人文的關係〉

地球大氣層中的臭氧分子,能夠吸收陽光中對生物有害的紫外線,然而臭氧層卻因為人類近數十年來的活動,在南極上方破了一個大洞。本講次說明臭氧吸收紫外線的機制,以及臭氧層破洞的成因。

俗稱 PM 2.5 懸浮微粒的氣膠,近年來造成嚴重的空汙問題。世界衛生組織不但宣布 PM2.5 為致癌因子,甚至估計每年死於空汙問題的人數多達 700 萬人。在環境汙染致死人數,已超越戰爭、天災、疾病等等傳統災難的情況下,你我該如何因應?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海洋微生物知多少〉&〈臺灣海洋科學研究:半世紀的風華〉

海洋微生物種類繁多,包括自營細菌、異營細菌、古細菌、病毒、纖毛蟲、鞭毛蟲、真菌、藻類等等,最早可追溯到 35 億年前的細菌化石。本講次回顧海洋微生物探索史的重要里程碑,以及目前已確定的一些關於海洋微生物的事實。

綠色能源、漁業資源、海洋汙染、氣候變遷,這些許多人關心的迫切議題,都與海洋科學研究息息相關。台灣這個四面環海的島國,在海洋研究的領域中,走過了哪些篳路藍縷的歷程,未來又有何展望?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從北極到南極,全球氣候怎麼變?〉&〈全球暖化的理與盲〉

這場演講,是趟穿越時空的旅行。我們計畫從北極走到南極,了解太陽輻射與地球自轉如何驅動大氣環流,近而影響不同區域的氣候、生態與農業活動。我們也將穿梭古今,討論氣候學家們是如何利用理論、模擬、與觀測,探討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氣候區分佈。當地球系統精巧的能量與動量平衡被人類打破時,世界將變成什麼樣子?
全球暖化是否確有其事?那是人類造成的嗎?有人對此深信不疑,有人對此嗤之以鼻,這事只能夠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嗎?本講次為您整理從科學角度來看,關於全球暖化的理與盲。

Read more

空氣汙染增加動脈硬化風險

各國政府都有訂定空氣汙染物排放標準,隨著全球人口增加、氣候變遷、新材料新產品產生新汙染、醫學進步、人口老化等,令人不禁懷疑原有的排放標準是否足夠?空氣汙染長時間在一定地區持續排放汙染物,超過大氣所能處理、容忍的最大值,造成空氣品質嚴重下降、危害動植物與人體健康。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為人熟知的像是懸浮微粒危害呼吸系統,臭氧、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形成酸雨刺激人體皮膚、眼睛、黏膜等。空氣汙染的影響無遠弗屆不會侷限在一個國家,除了鄰近國家首當其衝,也隨著氣候變化影響到全世界。在不同地形、氣候、緯度國家研究空氣汙染對人體的影響,並找出支持證據可以幫助各國政府以更寬廣的全球視野來訂定空氣汙染物排放標準。

Read more

森林大火喚醒地底的陳年碳存

八月,亞馬遜森林熊熊燃燒的大火逐漸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我們都知道在氣候變遷的影響逐漸浮現的時代,保持森林的規模對於控制二氧化碳濃度的上升趨勢相當重要,森林上層能夠透過葉片行光合作用,捕捉大氣中二氧化碳,除此之外,底層的土壤有機質也扮演著大型碳匯(Carbon Sink)的角色,儲存著那些被捕捉到的碳,當森林野火一發不可收拾,碳儲存的功能便會遭受威脅。

Read more

熱島效應的解方

又來到讓人好想一直躲在室內的炎炎夏季,如果你覺得今年似乎變得更熱了一些,那麼你並不孤單。歐盟資助的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指出,今年六月打破了2016年所創下的歷史紀錄,成為有紀錄以來全球最熱的六月,若僅考慮歐洲地區,更是硬生生的比三十年平均溫度還要高上攝氏兩度,這個盛夏就從破紀錄的六月展開。

Read more

後蘇聯的糧食與溫室氣體排放

研究團隊針對1992到2011年家畜產量、土地的棄耕數量以及貿易行為的變化進行了分析,發現這期間前蘇聯地區FSGHG相當於淨減少76.1億增加了排放量噸的CO2e(相當於同一時期南美洲伐林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四分之一),最大宗的兩個來源分別為國內家畜產量的下降以及棄耕土地的碳截存作用,作物進出口則有較少許的貢獻,另一方面作物的國內生產量與肉類奶類的進口則增加了排放量。

Read more

火山碎屑流致命的輕功「氣」上飄

一般提到對於火山爆發的印象,多半是那壯觀的噴發柱,然而如果要提到危險性,則是不能忽略火山碎屑流這個災難。火山碎屑流主要由炙熱的岩石、塵埃和氣體所組成,挾帶著能瞬間烤焦所到之處的高溫,移動的時速可以高達數百公里,可說是火山的鄰近地區最恐怖的殺手!
目前針對碎屑流的形成機制提出的研究中,有許多案例起因於噴發之後噴發柱內含物的密度較周圍空氣密度高,因此逐漸喪失向上的動能、內部支撐不足而崩塌,另外,剝裂的火山穹丘(lava dome)、岩漿遇水產生的爆炸等也都可能導致碎屑流的產生。

Read more

旅行的足跡:飛機雲和氣候變遷

發呆看著天空的時候,常常能看到各式各樣的雲,雲層的存在將部分太陽輻射反射回太空,減少進入到大氣層的短波輻射,同時含有大量水分的雲層也會吸收地表向上的長波輻射,阻止它們輻射回太空,一來一往影響著大氣層的能量平衡,說起來這些輕飄飄的雲對於水循環和氣候的影響可是舉足輕重。在這篇文章裡要討論的飛機雲,或者說伴隨著飛機尾流產生的凝結尾,也是雲的一種,性質上是線性的冰晶雲。

Read more

【臺大90論壇I】科學與社會的雙螺旋運動-氣候變遷下的共同演繹(一)

臺大大氣郭鴻基教授作為代表科學一方的與談者,提到本身專業注重的即是風雨。他以大量的資料帶我們一探實證資料的氣候變遷,從過往海平面的變化,看見現階段正以每百年 30 公分的規模攀升,其造成的後果嚴重,低窪地區首當其衝。極端天氣事件頻傳,郭教授從美國科羅拉多州(Colorado)水災頻傳、乾旱的巴基斯坦受洪災侵擾談起,再把視角拉回台灣的莫拉克風災,個個都是烙印人心的恐懼記憶。這些極端氣候雖然個數少,在統計上經不起檢驗達到顯處,但是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卻是險峻而無法忽視的。

Read more

關於風電的那些鳥事

■作為一種潔淨能源,風力發電的發展,是為了減緩暖化的速度,在維持人類的電力需求以外,也保障生態環境的永續發展。然而在受惠於暖化減速以前,鳥類便首當其衝的受到風機設置影響,除了直接的鳥擊事件頻傳以外,間接也受到棲地減少的影響,甚至有改變固有習性的情形發生,在發展綠能的同時,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降低對鳥類的傷害呢?

Read more

從水域「飛進」陸域生態的塑膠微粒污染——蚊子研究

■蚊子的幼蟲(孑孓)是出了名地不挑嘴。當牠們在水窪泥濘中滑行翻滾,透過產生的靜電將細小食物微粒送進口中;不過,散落在環境裡的「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也會跟著被吃下肚。最新研究顯示,即使當孑孓化為成蟲飛離水域,這些塑膠微粒仍舊黏在牠們的肚子裡,使牠們的捕食者,一起陷入吃下「塑膠微粒」的風險。

Read more

保育海洋生物為什麼這麼難

■在海洋環境中,造成族群隔離的地理屏障經常以海流、水體溫差等相對不明顯、也相對不穩定的形式存在。此外,有些動物可以自由自在穿越其他動物無法跨越的屏障;或者是明明有著跨越的屏障能力,卻喜歡龜在自己習慣的小圈圈裡。難以捉摸的族群界線,讓保育海洋生物份外困難。

Read more

血色風場:綠能風力如何影響北美金鵰族群存續

■金鵰 (Golden Eagles; Aquila chrysaetos) 廣泛分布於北美洲,在西部地區比較常見,是受到美國白頭海鵰與金鵰保育法 (The Bald and Golden Eagle Protection Act) 和候鳥保育法 (Migratory Bird Treaty Act) 完全保護的猛禽物種之一。長久以來造成金鵰生存威脅的主要危機為棲地喪失、鉛中毒及誤食滅鼠藥等等,然而近二、三十年來隨著再生能源產業起飛, 依賴風力翱翔的金鵰因撞擊風機而死的情況,似乎也變成一種常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