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實作派知識詠唱師——專訪李怡志教授

分享至

【AI新浪潮:生成式變革】系列講座
產業與職涯的發展:生成式AI如何協助我?2024.1/6(六)14:00

訂閱 CASE YouTube 鎖定直播 開啟

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李怡志 助理教授|來源:講師提供

採訪、撰文|湯 淨

審定|李怡志 教授

點開李怡志的社群媒體,可以發現自從生成式圖片問世,這裡就是他練習的場域。下什麼指令、用什麼效果較擬真、用什麼軟體生成哪種款式的圖片最細緻,李怡志都能講得頭頭是道。網路世界中,李怡志耕耘超過25年,從沒想過要成為名人,但用技術與理論成為「算圖界」的中堅分子。

 

雜學派:用自學做有興趣的事

在非營利組織、資訊圖表、AI議題中總可以看到李怡志的身影。旁人可能會認為領域跨度廣泛,但李怡志並不這麼覺得。這要歸功於他吸收知識的方式。打從高中開始,傳統的老師講授就不再是李怡志吸收知識的管道,他絕大多數的知識都是經由自學。早年可以看到他在Coursera(線上免費課程平臺)上課的身影,近期則透過Kindle(電子書閱讀器)、紙本書籍獲取想要的知識。也不僅僅侷限在專業領域內的知識。

談起最近閱讀的書,李怡志顯得有些苦惱。他習慣同時閱讀複數書籍,像孔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談論AI如何商業化、研究方法就是最近會出現在家中的書籍。

儘管社群媒體充斥生成式圖片,網路之於他並非生活重心。重點是他能夠藉由網路,迅速得到他所需要的知識。1990年,網際網路在歐洲剛被發明時,遠在臺灣的李怡志還是一位大一生。當時,他雖然輾轉知道這個消息,但沒有想要深入了解的衝動。直到在淡江大學讀完大二後,李怡志選擇到德國讀書,這才開始與網路結緣。之所以到德國,李怡志並沒有解釋原因,但輕飄飄地說:「就是想去德國,不管用什麼方式。」就連在臺灣念到大學二年級,也是因為當時德國的留學規定。

在使用網路後,李怡志頻繁留下自己的足跡。若你隨手在網路一搜,就會發現無論是大眾化的Facebook、個人網站(還分了兩個版本)、曾經紅極一時的噗浪,李怡志都曾使用過。如同實驗生成式圖片的精神,某些平臺李怡志已不再經營,但註腳仍在。出新功能就會試試看,有新平臺就會嘗試使用,與其說網路是他經營自己的地方,不如說,網路是他的遊樂場。李怡志說:他只做自己有興趣的事。

 

教學派:用技術與想法,協助學生做想做的事

從德國返臺後,李怡志曾負責Yahoo奇摩內容策畫,也曾任記者、講師。在歷經業界打磨後,他選擇回到政大擔任教職,為的是要從改變的「下游」走到「上游」。讓更多學生提早學會職場應備、希望具備的技術與想法。

二十多年前,也是李怡志剛從德國回到臺灣的頭幾年,他的網誌有篇文章。講的是年輕人很窮,卻有體力;老年人吃穿不虞匱乏,卻沒有體力。是否能夠栽培、資助更多年輕人自由學習、成長。

儘管時過境遷,但對應到李怡志從業界、講師、到教職的選擇,似乎不那麼令人意外。二十多年後的現在,李怡志在課堂上持續引入業界所需的技術。像先前資料圖表需要Excel大量微調,現在也改變作法,指導學生使用生成式圖片完成。在傳授學生技術的同時,李怡志也期待他們在習得技能的同時,能善盡社會責任。做事時,能確保成本是否外部化,是否會對其他人造成影響。

 

解放派:揮別靈魂小畫家,AI助復刻童年往事,重塑記憶與經驗

談到生成式圖像,李怡志認為有趣的是:經過適當的訓練,人們真的能夠重現兒時記憶的場景。過往的童年回憶往往缺乏照片,但可以透過描述,慢慢逼近於記憶裡的場景,跟自己一筆一筆描繪的不一定有差異。藉由這樣的記憶再現,更能觸發創造力。

李怡志舉例,即便沒有親自到過深坑石碇,也能透過網路圖片蒐集、自身或他人經驗,「創造」似真似假的場景,生成的圖像,也就是創造力的結晶。問到最近發現的新功能,Leonardo AI推出將寥寥數筆變成精緻圖樣的介面,李怡志認為這相當具有顛覆性。因為在這個介面中,甚至可以做到「用簡筆控制圖樣走向」。修改簡圖,圖像生成隨之改變。解放許多擁有想法,卻無法畫出同等精緻度的「靈魂小畫家」。

談到教學實務,李怡志一絲不苟。在大型課程前會先花費一學期小規模測試,確定課綱可行。談到產業趨勢與結合,他多方採集,思考與3D模型、實體產出結合的可能性。無論在資料圖像,抑或生成式圖片,李怡志都將持續嘗試。

 

✨同場加映:【人物專訪】定義問題、拆解問題,1+AI=∞?——專訪呂欣澤教授


AI新浪潮:生成式變革講座第二講《產業與職涯的發展:生成式AI如何協助我?

 

(Visited 1,240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