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技術的自由、民主與叛逆——專訪洪靖教授

分享至

【AI新浪潮:生成式變革】系列講座
文化的轉變:創作新時代,是誰在創作?2024.3/16(六)14:00

訂閱 CASE YouTube 鎖定直播 開啟

中正大學紫荊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 洪靖 助理教授|來源:講師提供

採訪、撰文|湯  淨

審定|洪  靖 教授

 

踏入洪靖的辦公室,六張風格各異的滑板就掛在牆面。在他的社群媒體上,也可以看到他分享滑板練習的影片。滑板在跳起來時,身體總需要往另一個方向平衡。歷史朝代的更迭,總是在反動前一個朝代。如同滑板,如同洪靖進行的技術哲學研究,洪靖為自己找到一個,遠遠俯瞰、適合深思的小眾戰場。

 

挖掘所有理所當然:叛逆是一種策略,也是一種態度

洪靖自己有個寫作網站,從2010年到2023年,約莫近百篇文章。內容從荷蘭留學經驗,到社會事件評論、影評、科技工具使用,再到科技反思。無論是哪種,都可以看到他試圖在一個問題裡往下潛,試圖找到最根源的思考點。在核電議題中,洪靖看到的是社會仰賴穩定供電的生活模式;在AI生成式圖片裡,洪靖回到藝術的定義,看到的是AI創作的不可預測性與技術所占的地位。拿掉衍生的複雜,他試圖回到最原初,去問我們為何需要穩定的電能,去問創作的定義。十足哲學。

他最初並不是個哲學人,甚至跟文史哲搭不上關聯。在大學時,他就讀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系,因為通識課,他才認識後來的碩士指導教授傅大為,進入歷史系的科技與社會組。這是他父母沒有料到的事,因為國高中時,洪靖的歷史很差,知道他要讀歷史所,父親不免擔心。其實洪靖也是到大學接觸科學史,才發現歷史比想像中的有趣:不再是誰繼承皇位,而是故事怎麼發生──誰與誰為了什麼概念鬥爭,制度如何被推行,都有它的歷史脈絡。在歷史裡,看到人類、體制怎麼走到現在。

另一方面,研讀科學史、做研究的過程中,也促使他更警醒地與各種主流保持距離。科學史是一門與科學保持距離,從人文社會的觀點來看,到底會發生什麼事的學科。在碩士論文裡,洪靖探討的是永續建築。當時他分析台達電的建築設計,在廠辦裡把電梯藏起來,把樓梯建造得美輪美奐。他認為:只要技術設計得好,就能讓使用者展現環保的行為。這樣的思維卻屢遭批評。

 

跑去荷蘭,源於四處碰壁的經驗:這裡無法給我滿意的答案

之所以到荷蘭就讀技術哲學,就是因為他發現:歷史與社會學都無法給他滿意的答案。在碩士畢業後,洪靖曾用自己的論文題目到環境教育的研討會報告,卻遭到抨擊。因為環境教育界的主流想法認為:靠設計促使的改變並非源自使用者的環境意識,不能算是所謂教育。再到社會學的研討會報告,他的觀點被認為侵犯人們的自由,隱含某種專家或官僚統治的危機。

為什麼不能挑戰民主?為什麼不能挑戰自由?為什麼環保必須來自教育?在看似自由的環境下,人們的選擇真的自由嗎?這些被視為是理所當然的根基,為什麼要預設它存在?洪靖的想法並不主流,但他沒有放棄自己的立場,而是嘗試回應這些質疑。洪靖開始閱讀其他領域的作品,最終找到技術哲學,並來到技術哲學大國──荷蘭攻讀博士。

技術哲學主要探討人與技術物之間的關係,舉凡馬路的減速坡,人們為了避免減速坡產生的不適震動,將速度降到可以承受的範圍。抽象的例子如嬰兒產檢超音波,父母透過超音波,知道嬰兒的形狀、性別,並發展對嬰兒的感情。這些都屬於技術哲學會探討的範疇。在荷蘭的經驗裡,更加注重技術哲學的發展。由於荷蘭的國土小、缺乏天然資源,無法像其他歐美大國一樣,更需要仰賴技術。也因此致力於與技術保持更好的關係。

 

全然禁止不可行,當物不可或缺:物+人=創作,缺一不可

被問到是否曾想留在荷蘭時,洪靖說自己對於改變或改善自己的社會有種使命感。同時,他也認為,比起其他歐美大國,荷蘭這樣的小國對待技術的方式更值得台灣效法。比起拉出一條道德的界線,限制科技的發展,荷蘭選擇與技術共存。在荷蘭,幾乎每所科技大學都有哲學系,且偏重技術哲學。在一項技術誕生之初,荷蘭人便會問:這樣的技術對於社會有什麼影響?法律、規範要怎麼調整?哪些是真正不可踰越的界線?這也讓洪靖在看待科技時,有了更細膩的解讀。不是停留在技術將樂觀/悲觀地影響未來,而是人到底如何透過技術建構與社會的關係。

如果用技術哲學來看AI藝術,洪靖認為:如果物品、技術作為創作不可或缺的事物,單靠人類無法完成,那所謂產出,是否也該放進AI的位置?創作隱含的不可預測性,在AI中也能呈現,是否就代表AI也擁有創作的能力?再談到著作權,過往保障的主體都是人,假設AI具有創作的能力,「人作為唯一的法律主體,到底還行不行通」?

在技術越趨發達的現在,社會勢必將因此有所改變。但談到對未來有什麼想像,洪靖坦承並不常思考,因為他不認同極端的想像──技術既不會像機械公敵那樣反撲,也不會像哆啦A夢這樣毫無限制。作為一個保持警醒的非主流人類,洪靖樂見未來技術與人的關係日趨複雜、越來越被思考。

 

 

✨同場加映:《【人物專訪】從宗教研究轉行,運用社科知識釐清「科技要解決什麼問題」——專訪劉育成教授


AI新浪潮:生成式變革第三講《創作新時代,是誰在創作?
(Visited 1,700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