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與答案」的人生曲線——專訪黃從仁

黃從仁老師推開了科教中心沉重的大門,踏著輕鬆、愉悅的步伐走進了大廳,他自信的笑容藏不住他的率真。但我在這個當下,還不夠敏銳去察覺到這笑容背後,已經開始在回答我想問的答案。來跟老師見面之前,我閱讀呂方雯寫手專訪老師的專文,十分喜歡他描繪出老師的人生輪廓,不僅是透過遊戲的意象來生趣的捕捉老師的特質,同時也讓我注意到黃從仁老師的路程,比起一般的學者多了些許多的徘徊、曲折之處。於是,我想更深入的了解老師走在這條路的心路里程。

Read more

相較於愛情與佛法,AI更具可解釋性

還記得在準備大學入學面試時,老師總會警告:「記得千萬不要搞怪!」不要搞怪的意思很簡單,將五顏六色的頭髮染回黑色,或將時下流行的潮T改回西裝,總之去回想想阿嬤的乖孫該長怎樣,面試那天打扮成那樣就對了!如果今天面試官從人類換成無法被窺見喜怒哀樂的AI,那又該如何成功達陣呢?

Read more

【人物專訪】「問題與答案」的人生曲線——專訪黃從仁

當老師回過頭看這些人生中的挫折,都覺得這些經歷都是好事。像是當初20封的申請信被拒絕了19次,直到最後一封才被接受,或是在國外流浪多年的博後生活,都讓單調的直線人生,增添了起承轉合,使生命變得更加有趣。雖然在現實中,走跨領域的道路需要克服的東西比較多,但可以走出一條獨特的道路,老師很享受這條研究新路。「若我一路上都非常順遂,博士班一畢業就來台大心理系任教的話,我的研究、教學會很快就乾枯掉。

Read more

【探索17-8】機器能有意識嗎?

如果機器能藉由不斷輸入資料而學習、成長,會不會有一天終能演化出如人般的意識呢?在一味擔心此問題以前,黃從仁老師提供我們一套切入的角度,將目前多數人認為的意識分為「清醒意識(wakefulness)」、「知覺/認知/動作/情緒意識(awareness)」和「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三部分討論,在分別的操作型定義規範下討論目前機器發展的程度。

Read more

【人物專訪】遊戲人生——黃從仁老師專訪

人生這場遊戲,雖然玩得辛苦,但也是因為這段波折,讓黃從仁遇見了往後熱愛的研究領域。第一次博士後研究時,黃從仁認識到有很多過去被奉為研究典範的實驗竟有很多是難以再製的,也在一開始經歷過一段自我質疑的低潮。而第二次的博士後研究,他到了全世界開設第一門心理與神經資訊學(psychoinformatics)課程的科羅拉多大學,終於替過去十年的追索畫下一個完美的逗點。他說:「我現在追求的是偏大數據的研究,主要的動機不是因為大數據很紅,而是因為過去在研究上遇到的挫折。我希望能夠選擇盡量減少偏誤、貼近真實的方式,不要誤導想由我的研究基礎往下做的後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