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17-8】機器能有意識嗎?
演講|黃從仁老師
撰文|呂方雯
過去人類常以擁有「智慧」為傲、自居萬物之靈,但其一手打造的機器卻在近幾年有了出乎意料的大幅進展,也使得更多人回頭重新質疑自身所處的位置。在機器看似也擁有「智慧」的當代,人類又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2016年三月,由人工智慧公司DeepMind開發的智慧圍棋程式AlphaGo打敗韓國棋王李世乭;而2017年五月,AlphaGo又以三比零的戰績完勝世界排名第一的柯傑,並因再無敵手宣告光榮退役。然而,人與機器的競爭並未就此停歇。當機器看似能做出比人更佳精準的學習與決策後,「意識」似乎便成了人類宣稱自身高於機械的最後一道防線。本文將從人工智慧於近幾年學習方式的轉變談起,再進一步思考,在現代的技術發展下,機器究竟是否已能擁有意識,如果真的擁有,又會以怎樣的型態呈現?在這樣的時代下,人們又能如何面對與行動?
●人與機器的學習差異
攤開人工智慧的發展史,早期較興盛的「符號派」以條件式的If-then(若…則…)規則出發,採演繹推理的方式,一個指示一個動作,也替人類節省不少花在繁瑣的計算上的時間。但近幾年來模擬大腦神經網路的「聯結派」發展更為蓬勃,機器學習也再再突破過去認為不可能達到的極限,能產生有如專家的直覺思維,更能根據過去學習的資料對新的事物進行判斷與推理,甚至像前述提到的AlphaGo有自我對弈與學習的能力。由此看來,容易疲憊、出錯的人類,似乎在這場名為「學習」的競賽中已被能精準計算、擁有大量記憶體的機器遠遠拋在後頭。
雖說小學生和電腦或許都能透過某種「學習」了解如何進行四則運算,也取得相同的計算結果,然而,我們能說人工智慧和人類智慧是一樣的嗎?事實上,人工智慧僅是「模擬」而非重製人類智慧,或許在行為表現上結果相同,卻不應直接以此將兩者劃上等號。現代的人工智慧可說是精巧計算下的成果,用一系列簡單的函數或計算單元來逼近人類「智慧」這個複雜函數,如果機器學習過程中輸入的資料量越大,便能越精準地逼近想模擬的函數。
●機器的意識是什麼模樣?
如果機器能藉由不斷輸入資料而學習、成長,會不會有一天終能演化出如人般的意識呢?在一味擔心此問題以前,黃從仁老師提供我們一套切入的角度,將目前多數人認為的意識分為「清醒意識(wakefulness)」、「知覺/認知/動作/情緒意識(awareness)」和「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三部分討論,在分別的操作型定義規範下討論目前機器發展的程度。
「清醒意識」是指對刺激有行為或神經反應的程度,在這樣的定義下,老師認為其實是可以說充飽電、能根據指示正常運轉的機器具備清醒意識。「知覺/認知/動作/情緒意識」的討論則較為複雜。例如知覺意識(perceptual awareness)指的是當外在具有某個物體或刺激時,機器究竟是否能感知其存在,甚至作出情緒反應或實際行動回應。在心理學研究中,有一種知覺現象稱為「改變盲視(Change Blindness)」。儘管眼前的刺激和前一秒相比有所改變,但因為人類短期記憶容量有限,無法一次注意並記起所有資訊,使得人眼常常無法察覺前後差異。反觀機器,只要將兩張圖片像素相減,便能精準指出差異所在。再以動作意識為例,機器雖然動作時並不了解背後相關的重力、角速度等物理原理,但卻能清楚知道該將關節精確地轉動多少角度來把球投入籃框。從這些例子看來,機器似乎在此部分也達到具有「意識」的標準。
去年底上映的HBO熱門影集《西方極樂園》中,人類建造出一個由極為擬真的機器人組成的「樂園」,並透過殺戮機器人來滿足其血腥暴力的原始慾望,但在此同時,這群機器人的「自我意識」也逐漸覺醒,使得狀況更加複雜。儘管當代仍未發展出如《西方極樂園》般高度仿真的機器人,但如果我們僅簡單將自我意識界定為「能分辨自己與其他機器的差異」的話,目前有些機器人也已可說是有著某種程度的自我意識。比如機器人公司TheCorpora早於五年前便在Youtube上發表機器人QBO的一系列影片,在影片中QBO不但能與工程師進行簡單對話、辨認物體,甚至已經能透過學習認出鏡子中的自己和與自身不同的機器人夥伴。
●機器發展時代的未來
上述景況或許讓一些人感到憂心,但黃從仁老師也在演講中指出新的可能性。在目前機器學習的過程中,雖然機器知道「如何去學」,卻仍不知道「該學什麼」,仍要仰賴人來將生活遭遇的各式智慧問題轉成機器能理解的函數問題。成為機器學習的掌舵手,似乎是這波人工智慧浪潮席捲下許多人追尋的新目標。
而在對意識的討論中,的確可以說機器在上述三種層面都已經達到某種程度的意識,那機器究竟何時能達到「完全的意識(fully consciousness)」呢?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若回到「人」自身來看,會發現人類也從來無法毫無遺漏地感知世界,所以說「完全」本來就是不夠精準的,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黃從仁老師相信,如果機器學習能累積一定數量級的資料,的確很有機會越來越貼近「人」的樣貌。或許,如果我們不把被機器逼近或超越看成一件令人懼怕的事情,便有機會能在新時代的浪潮中,找到一個值得攜手前行的合作夥伴。
--
本文整理自:106/06/03 由黃從仁老師在臺大思亮館國際會議廳所主講之「人工智慧與機器人能有意識嗎?」演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