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沙龍】誰是尼安德塔人?
■尼安德塔 (Neanderthal) 是個德文字,說文解字剖析一番,可以發現它是由希臘文「新人」的衍生字,加上德文字根「谷」構成的。光是從這個字義本身,以及尼安德塔人出土的過程,就可以來探討古人類學做為一門科學的根本,以及科學在西方社會的深厚脈絡。
講者|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王道還研究員
撰文|高英哲
人類是由猿演化而來,這個事實已有鐵證,不用懷疑。但是人類的始祖跟猿的差異究竟有多大?首先我們要搞懂兩個關鍵字:人猿 (man ape) 跟猿人 (ape man) 。人猿是一種猿,只是很像人,猩猩就是一種人猿;猿人是一種人,只是很像猿,人類的始祖就是一種猿人。換句話說,猿演化成人類的過程,也就是人猿演化成猿人的過程。現在問題來了:那麼人類的始祖會是什麼樣子?在古人類學家最初的想像中,做為人類始祖的人猿,一定長得不像猿;但是「不像猿的人猿」這個概念,本身就存在著一些矛盾。
尼安德塔人是一種古人類,也是科學界第一個知道的古人類。尼安德塔人的化石在 1856 年出土,隔年就發表了相關的研究報告。這個時間點值得注意,因為這是在《物種源始》出版之前,當時科學界的主流意見,並不承認尼安德塔人是一種古人類,跟現在的人類有任何關係。發表研究報告的夏夫豪森 (Hermann Schaaffhausen) ,當時提出的三大結論,不但在當時震撼了科學界,至今仍然可說是古人類學的核心:
一、尼安德塔人化石在形態上,代表的是一種與現代歐洲人不同的古人類。
二、尼安德塔人可能是歐洲的原住民,這表示現代歐洲人是入侵者。
三、尼安德塔人是生活在更新世的古人類——也就是說早在冰河時期時,就已經有人類出現了。
我們現在把夏夫豪森發表研究報告一事,認為是建立古人類學這個學門的開始,而古人類學的歷史一言以蔽之,就是不斷修正「先入之見」的歷史:我們對未知的事情有自己的想像,然後得到新的證據,再回頭修正原先的想像。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波普爾 (Karl Popper) 曾經說過「觀察必有取捨」 (Observation is always selective) ,世界上並沒有什麼客觀中立的觀察;由於科學必須要有個觀察做為起點,然而這個起點又一定是非科學的,因此想用科學去否定宗教,本身就是一件緣木求魚的事。科學不支持無神論,科學也不支持有神論。
關於尼安德塔人的資料與論述,報章雜誌上不時就會有一陣熱潮,這也多虧了古人類學在西方社會,算得上是熱門學問。不過對我們而言,尼安德塔人化石是如何出土的小小故事,也許更有啟發性:德國採石場的工人在用炸藥採石時,在亂石堆中發現骨頭化石,他們認為是熊骨,但還是通知了當地一位自然學家前來勘驗;這位身兼醫師與中學教師的自然學家,看過化石後判定是人骨,這個消息馬上就引起波昂大學兩位醫學院教授的注意。這個故事表面上看來稀鬆平常,但我們只要稍微想一下,什麼樣的採石工人能夠從亂石堆中辨認出化石,還知道要去找個自然學家來瞧瞧,而這位自然學家有能力辨識化石是人骨,他的報告還能立刻引起具有相同興趣的教授注意,我們就知道科學的社會、文化跟知識脈絡,絕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輕易建立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