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26-8】AI解鎖慢地震

慢地震,也是斷層面上的錯動,只是花得時間更久!數小時甚至數週的時間,一次完整的錯動才會完成,這樣一來,對應的錯動速度慢了許多,約為一天數公分。雖然非常緩慢的進行錯動,但是,慢地震在區域的地震潛能估計,是不能被忽略的,因為它釋放的能量可以等同於規模4-7的地震! 並且,它跟鄰近的大地震,存在著微妙的互動關係,可能牽一髮,動全身。

Read more

【探索26-5】AI音樂作曲初探

在了解AI音樂作曲創作前,我們可以先回顧一下目前已常用的音樂科技。比如說,我們會利用電子吉他、模擬吉他聲,來呈現多元音色、特殊音的變化。又像是音樂軟體Auto-Tune,能協助歌手將走音的部分,調整回到指定音調上,使錄音時間大幅縮短、更有效率地完成歌唱作品。而音樂工作室中,也常用Fruity parametric EQ 2軟體、DAW音樂工作站等,來調整音樂大小、強度對比等。由此可見,在AI音樂發展之前,我們早已使用音樂相關科技技術許久了!

Read more

【探索26-4】AI 如何解構、轉化與再造音樂

依照流程及功能,我們能將AI在多媒體處理上的角色,分為三部曲─解構(deconstruct)、轉化(transform)、再造(recreate)。「解構」是從疊合又複雜的聲音中,抽絲剝繭出單一聲音音訊;「再造」則以訓練AI模型方式,生產出未曾演出的創作。這次我們聚焦於三部曲中的解構,了解它的技術進展與你我生活中的應用,如城市喧囂聲中夾雜著汽車聲、機車聲、卡車聲、警察哨聲等,是如何一一辨識出來的。

Read more

【探索26-3】AI 地下探勘成型,電腦代替人腦觀測著地下脈動

臺灣位處於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處,因此產生的地震之頻繁使得國人對於不定時的震動已經屢見不鮮;然而如果面臨的是毀天滅地的強震時,其所帶來的傷亡更是難以估計。近年來,地震相關的研究團隊持續的在「地震預警」上盡自己的一份心力,試圖能夠給予國人更為即時的地震預警系統。為了達到此目標,需要對地震資訊龐大的觀察和探索;這時人工智慧的誕生便可以提供相對於人眼識別更大的效益。

Read more

【探索26-2】當人工智慧學會了情意運算,或許機器人比你更會讀空氣?

隨著工業4.0的興起,幾乎人類社會中的方方面面,都在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的加持之下有了質的飛躍。以往我們習慣將「自主意識」與「情感的展現」視為人類與機器人之間的分野,然而假使有一天,AI也獲得了判斷情緒、給出恰當情感回應,甚至能夠影響我們人類的情緒,又將如何改變、提升或衝擊人類社會呢?

Read more

【探索26-1】公共化AI:你我可以做什麼

如果我們不只是將AI當成一個產品,並被動地期望其無所不能或悲觀地恐懼其對社會的危害。從實際上AI做為各種重新安排科技與社關係的系統或體制的角度,我們如何想像AI如何與社會共存、AI能做什麼或無法做什麼,以及我們每個人如何想像我們可以如何參與AI的協作,讓AI更好。有有機會加強AI的公共性。

Read more

【人物專訪】您好,AI法官?──專訪黃詩淳教授

你是否想像過自己像鐵面無私的包拯公,或明辨是非的所羅門王,為難解的訴訟糾紛伸張正義?那你能想像人工智慧幫助法官審判法律案件嗎?甚至人工智慧可能做出比法官更好的判決?這次我們訪問到台大法律系的黃詩淳教授,請她帶我們一窺AI和法律相遇後究竟會冒出怎樣的火花。

Read more

【探索25-8】1+1>2,光聲共譜的人體圓舞曲

一百多年前,貝爾發明了電話。但最初的電話,其實不是用「電」傳送聲音,而是「光」話 (photophone),也就是透過光波傳遞聲音。看似神奇的發明便是利用光波、聲波性質的結合,光聲效應 (photoacoustic effect) 最早的應用:對著接收太陽光的薄膜說話,再透過鏡子將光反射出去。由於聲音會使薄膜產生震動,造成光的偏折,使吸收光的介質因熱膨脹、收縮,進而改變電路特性,重製聲音。雖然這個方法因為環境的限制較多,傳輸的距離也不到1公里,後來並沒有採用,卻啟發了現今的光聲影像。

Read more

【探索25-7】聽,海洋的故事

地球表面七成覆蓋著海洋,水深平均4000公尺,海流、漩渦充斥其中。如何觀察海水下的環境,確保敵人不會潛入,對科學家、軍隊都是個難題:水面下200公尺,光線便成為稀有品,因此可見光不是合宜的選項;電磁波衰減地快,百米左右就已經趨近極限。聲波因此成了最適合的選項──在正確的位置上,便可以傳輸數千公里遠,成為水下的望遠鏡。

Read more

【人物專訪】吹響地震的號角──訪陳卉瑄教授

「地震發生了,為什麼我們不關心?」生長在地震頻仍的台灣,社會大眾對突如其來的搖晃一定不陌生,但大家都心存僥倖,直到下一個強震。作為台灣地震學園的創辦人(協助高中老師發展地震教材)、台灣地震科學中心的教育推廣召集人及台灣防災產業協會的理事,陳卉瑄看到台灣在防災教育上可能的發展之路。在社群媒體上大力宣導、直言不諱的她,其實走過漫長的自我懷疑之路。

Read more

【人物專訪】柔軟的地方──專訪溫在弘教授

「我一直覺得我們是格格不入的一群,無法一刀切下人文或自然科學的邊界,可能有一些天分讀理工,又想要一條和人文社會科學連結的路,在這種事情上搖擺,卻也有不同的視野。」說起地理學,溫在弘笑道:「大學地理系關注的和外界對地理學的印象差很多,當時高中不知道,後來才發現地理系做的事是我很喜歡的。」

Read more

【人物專訪】當公式成為現在進行式──訪林風教授

林風2001年於交通大學博士班畢業,現為國立臺灣大學特聘教授,他描述,原先存在於紙筆之間機率理論、數學模型,經過推導運算之後產生的模型,小如個人口袋裡的個人通訊設備,大至行動網路的系統行為,均可由經由這些模型來評估其效能。可以應用到平時生活當中的各個層面,他深受吸引,而投入研究領域當中。也從此看待平日事務的眼光有了不同。

Read more

【人物專訪】生活是音樂,音樂是生活──訪張智星教授

張智星大學時就讀台大電機系,後赴美留學,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專精於研究音樂的分析與檢索、機器學習應用,以及控制系統等領域。張智星受訪時說,用數學的語言解鎖音樂,可以發現許多一般人觀察不到的細節,也是做研究的一大樂趣,保持好奇心面對研究議題,也保持好奇心面對日常,是生活的理想樣貌。他更勉勵學生,外在的潮流、趨勢往往是一時的,重要的是向內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在選定方向後用心鑽研,才容易走得深,走得遠。

Read more

【人物專訪】試試又何妨?──訪郭陳澔教授

「有機會不要浪費。」從地震起家的郭陳澔,現在任職於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並曾獲得頒給年輕傑出學者的吳大猷先生紀念獎。這樣的歷程看似一帆風順,但談到與地震的不解之緣,其實來自一連串因緣際會與跨領域試誤的過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