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26-9】AI能審判人類嗎?

如今AI應用於司法上的例子,有輔助裁判的初步嘗試,譬如美國部分州計算再犯分數的「COMPAS」系統,台灣司法院的「量刑趨勢建議系統」,也有更加前衛的設計,例如愛沙尼亞尚完成的機器人法官。但,AI 能夠審判人類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思考兩個層次:首先是 AI 在技術上「能否」做出好的判決;其次是如果 AI 能做到前者,又「應否」讓其審判人類。 

Read more

【探索26-8】AI解鎖慢地震

慢地震,也是斷層面上的錯動,只是花得時間更久!數小時甚至數週的時間,一次完整的錯動才會完成,這樣一來,對應的錯動速度慢了許多,約為一天數公分。雖然非常緩慢的進行錯動,但是,慢地震在區域的地震潛能估計,是不能被忽略的,因為它釋放的能量可以等同於規模4-7的地震! 並且,它跟鄰近的大地震,存在著微妙的互動關係,可能牽一髮,動全身。

Read more

【探索26-5】AI音樂作曲初探

在了解AI音樂作曲創作前,我們可以先回顧一下目前已常用的音樂科技。比如說,我們會利用電子吉他、模擬吉他聲,來呈現多元音色、特殊音的變化。又像是音樂軟體Auto-Tune,能協助歌手將走音的部分,調整回到指定音調上,使錄音時間大幅縮短、更有效率地完成歌唱作品。而音樂工作室中,也常用Fruity parametric EQ 2軟體、DAW音樂工作站等,來調整音樂大小、強度對比等。由此可見,在AI音樂發展之前,我們早已使用音樂相關科技技術許久了!

Read more

【探索26-4】AI 如何解構、轉化與再造音樂

依照流程及功能,我們能將AI在多媒體處理上的角色,分為三部曲─解構(deconstruct)、轉化(transform)、再造(recreate)。「解構」是從疊合又複雜的聲音中,抽絲剝繭出單一聲音音訊;「再造」則以訓練AI模型方式,生產出未曾演出的創作。這次我們聚焦於三部曲中的解構,了解它的技術進展與你我生活中的應用,如城市喧囂聲中夾雜著汽車聲、機車聲、卡車聲、警察哨聲等,是如何一一辨識出來的。

Read more

【探索26-3】AI 地下探勘成型,電腦代替人腦觀測著地下脈動

臺灣位處於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處,因此產生的地震之頻繁使得國人對於不定時的震動已經屢見不鮮;然而如果面臨的是毀天滅地的強震時,其所帶來的傷亡更是難以估計。近年來,地震相關的研究團隊持續的在「地震預警」上盡自己的一份心力,試圖能夠給予國人更為即時的地震預警系統。為了達到此目標,需要對地震資訊龐大的觀察和探索;這時人工智慧的誕生便可以提供相對於人眼識別更大的效益。

Read more

【探索26-2】當人工智慧學會了情意運算,或許機器人比你更會讀空氣?

隨著工業4.0的興起,幾乎人類社會中的方方面面,都在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的加持之下有了質的飛躍。以往我們習慣將「自主意識」與「情感的展現」視為人類與機器人之間的分野,然而假使有一天,AI也獲得了判斷情緒、給出恰當情感回應,甚至能夠影響我們人類的情緒,又將如何改變、提升或衝擊人類社會呢?

Read more

【探索26-1】公共化AI:你我可以做什麼

如果我們不只是將AI當成一個產品,並被動地期望其無所不能或悲觀地恐懼其對社會的危害。從實際上AI做為各種重新安排科技與社關係的系統或體制的角度,我們如何想像AI如何與社會共存、AI能做什麼或無法做什麼,以及我們每個人如何想像我們可以如何參與AI的協作,讓AI更好。有有機會加強AI的公共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