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害蟲也殺「蜂」景?- 新菸鹼類農藥的環境風險

■新菸鹼類(neonicotinoids or neonics)是農藥的一種,這類農藥透過阻斷中樞神經系統裡的尼古丁-乙醯膽鹼受器(nicotinic cholinergic receptor),使乙醯膽鹼無法傳遞,導致昆蟲癱瘓與死亡。被開發為農藥的主要原因是,相較之下,它對昆蟲的毒性遠大於哺乳類動物(也就是比較不會對人類造成傷害)。陸續有相關團體指出,新菸鹼類農藥很可能與近代出現的「蜜蜂群衰竭失調症(colony collapse disorder, CCD)」有關 – 一種工蜂離巢後因不明原因失蹤、蜂巢內只剩下蜂后與幼蟲,最後導致蜂群死亡的情形。

Read more

看我看我!狗狗眼裡的訊息

■狗的表情,取決於你的關注。長久以來一般認為,動物的臉部表情應該是不由自主地、且僅取決於動物的情緒。但最近一個小型研究則顯示,這樣的假設在狗與人之間可能不是這樣,至少是在家犬與人類之間。在這個研究裡,研究人員檢視家犬的臉部表情是如何隨著人類注意力、或其他刺激(例如食物)而改變的。

Read more

水母表示:我沒有腦,可是我也愛睡覺

■所謂一覺解千愁,在演化史上,誰是最先開始會睡覺的生物?最近一篇研究顯示,可能是水母!睡覺的定義可以複雜化到由腦波變化來判斷,但也可以簡單至極,從觀察行為模式的改變來得知。想想看,當我們熟睡或是打盹的時候,是不是對外界刺激比較沒有反應?不論是旁人的輕拍戳弄,或是聲光刺激,如果熟睡了,都恍若未聞。Goentoro 博士實驗室的學生們於是想,同樣的標準是不是也可以拿來套用在水母身上,看看水母是不是會有週期性的,類似於動物熟睡時的遲鈍反應呢?而倒立水母這種極有規律的吐納水流行為,剛好是研究人員可以好好觀察牠們行為的指標。

Read more

御穀(Pennisetum glaucum)是否能解決暖化造成的糧食問題?

■發源於西非薩赫爾(Sahel)地區的御穀,與粟同為C4植物。不過由於御穀比粟更耐旱,可以在年雨量只有250毫米的地區開花結果;因此,目前全世界有九千萬個農夫以種植御穀維生,種植面積達兩千七百萬公頃。雖然目前的資料看來御穀的產量極低(每公頃九百公斤),但部份的原因來自於它總是被種在雨量極少、其他穀類無法生長的地區的緣故。御穀蛋白質含量高(8-19%)、澱粉含量低、纖維含量高,鐵、鋅含量高於米、麥、玉米、高梁,從現代人注重養生的飲食角度看來,的確是很好的食物。

Read more

沙袋鼠特有的「母乳」胎盤

■根據基因表現(Gene-expression)分析指出,有袋類動物(marsupial)的胎盤可能以兩種型式存在。研究團隊在尤金袋鼠(tammar wallabies, 學名Macropus eugenii)身上發現,沙袋鼠媽媽身上不只有具功能性的內胎盤,還有能扮演部分胎盤角色的「乳汁」存在,與過去的主流說法大大不同。

Read more

血色風場:綠能風力如何影響北美金鵰族群存續

■金鵰 (Golden Eagles; Aquila chrysaetos) 廣泛分布於北美洲,在西部地區比較常見,是受到美國白頭海鵰與金鵰保育法 (The Bald and Golden Eagle Protection Act) 和候鳥保育法 (Migratory Bird Treaty Act) 完全保護的猛禽物種之一。長久以來造成金鵰生存威脅的主要危機為棲地喪失、鉛中毒及誤食滅鼠藥等等,然而近二、三十年來隨著再生能源產業起飛, 依賴風力翱翔的金鵰因撞擊風機而死的情況,似乎也變成一種常態。

Read more

物種悲歌——體型的隱憂

■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生態學教授Bill Ripple研究團隊,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調查物種滅絕情形,針對全球包括鳥類、爬蟲類、兩棲類、魚類及哺乳類等27,000種椎脊動物詳細分析後,發現其中 4,400 種物種正面臨滅絕威脅,且相較於中型體型物種,全球體型最大和最小生物都面臨最高的滅絕風險。

Read more

植物可以讓蟲蟲自相殘殺!

植物不會動,所以遇到蟲害的時候,是否只能無奈的被咬呢?過去許多研究發現,其實植物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無辜的樣子。有些植物會招來打手消滅不受歡迎的客人,如歐洲品系的玉米以及大芻草在遭受西方玉米根蟲的幼蟲攻擊時,會分泌一種倍半萜召來西方玉米根蟲幼蟲的天敵:線蟲。

Read more

金魚如何可以在缺氧的環境下活五個月?

絕大部分的脊椎動物(vertebrate)都是好氧生物,缺氧時頂多撐幾分鐘就掛了;有些魚(如鯉魚Cyprinus carpio)可以撐幾小時。但有極少數的硬骨魚,可以熬好幾個月!牠們發展出這個能力,主要為了要熬過冬天的時候湖泊冰封缺氧的問題。到底牠們是如何能在缺氧的狀況下活好幾個月呢?

Read more

鳥蛋形狀之謎

鳥蛋形狀各異,有橢圓形、尖形和球形等,同樣是蛋,貓頭鷹蛋圓滾滾,蜂鳥蛋是橢圓形,鷸蛋的形狀則有點像雨滴的形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演化生物學家Mary Caswell Stoddard等人分析了1,400種鳥類的近5萬個鳥蛋的形狀。成功地以數學模型來解釋各類鳥蛋形狀的差異,找出鳥蛋形狀與不同鳥類關鍵特徵的關聯。

Read more

貓咪從何而來?

數千年來,人類養貓的主要是因為牠們是捕鼠高手,可以保護糧倉內的農作物或船上食物。要到相當晚期人們才開始對貓咪的外表產生興趣。大約14世紀,土耳其西部出現皮毛呈虎斑狀的家貓,而這種毛色源於基因變異。顯示人類在跟貓咪共存了多個世紀以後,才開始育種家貓,使牠們有特定外表或行為。

Read more

鬚鯨的吃相

那些沒有牙齒的重量級海洋巨獸,究竟是靠什麼吃飯的呢?沒有牙齒的鬚鯨,靠的是在嘴裡緊挨著上顎邊緣、有條有理一片片平行排列著的鯨鬚板 (baleen plates),篩濾水中的小魚小蝦進食維生。
鯨鬚板的材質主要是角質 (keratin),和牛馬的蹄、人類的指甲頭髮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差別。鯨鬚板和皮膚、肌肉等等其他動物身體的軟組織一樣,在鯨魚死後,很快就會被微生物分解。因此,古生物學家往往只能靠著變成化石保存下來的骨骼特徵,對比現生物種身上的特色,拼湊推測古代鬚鯨食性生態。至於古鬚鯨的鯨鬚板究竟是長是短,是多是少,具有怎樣的功能,長久以來因為缺乏實物標本的緣故,一直是個未解之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