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太空旅行 (四)

SapceX經過多年努力,它的商用太空發射業務在2017年佔到全球市場的一半,相較於Blue Origin至今每年還靠Jeff Bezos賣亞馬遜股票,狂燒十億美金。就「太空旅遊」這個項目來説,Elon Musk似乎落後前面兩位企業家,但是SpaceX的「飛龍號太空船」(Crew Dragon) 在2020年11月15日就已經將四名NASA太空人送上「國際太空站」(ISS) – 這是SpaceX第二次的載人飛行任務,同時也終結了美國過去9年需要仰賴「俄羅斯聯合號」(Soyuz) 火箭送太空人上太空站的窘境。

Read more

太空競賽!(2):太空犬萊卡

蘇聯在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以後,為了大肆慶祝十月革命40週年紀念,在一個月內規劃了另一次的發射任務,而這一次他們要將狗送上太空。這場任務某角度來說雖然成功了,但卻注定是悲劇。
而悲劇的主角就是世界上第一隻太空犬「萊卡(俄:Лайка;英:Laika)」

Read more

漫談太空旅行 (三)

New Shepard是可重複使用的火箭,能夠搭載六名太空人飛出海拔100公里的「卡門線」(Karman line) -- 世界公認的太空邊際線。Karman line的命名為表彰並紀念上世紀航空科研領域的泰斗馮卡門 (Theodore von Karman),他曾經研究航空飛行的高度極限。von Karman首次計算出:在83.6公里(51.9英里)高度附近,由於空氣過於稀薄,飛行器難以在此高度產生足夠支持航空飛行的升力。所以,飛行器的速度必須比軌道速度快很多,才能夠獲得足夠的升力來支撐自身重量。除了空氣過於稀薄之外,飛行器處在「中氣層」(Mesosphere) 頂端的海拔高度時,空氣與燃料難以充分混合,普通航空器所依靠的引擎是無法正常運作的。

Read more

漫談太空旅行 (二)

Richard Branson 搭乘的SpaceShip Two雖然只是略為飛出大氣層,但是太空飛行的困難度依然非常高,2021年7月11日Richard Branson太空處女航乘坐的維京太空船(VSS Unity)是維京第二代,也稱太空船二型(SpaceShip Two) ,它是由一架雙體母艦機EVA載運從地面起飛,飛行到海抜16公里處,VSS Unity 與母艦機分離,一秒鐘後才在空中點燃其固液混合火箭引擎,以近乎垂直角度爬升,在兩分鐘左右的時間爬升到73公里,穿越地球大氣層的外緣,最終飛到最高點86公里處。

Read more

太空競賽!(1):第一顆人造衛星

1950年代美國與蘇聯之間展開「太空競賽(Space Race)」,在那個還沒有人造衛星的年代,兩大強權角力的戰場之一就在人類尚未涉足的太空。蘇聯發射了人類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1號」,而緊接其後的美國首顆人造衛星「探索者1號」則讓人類發現了地球周遭的重要保護傘:范艾倫輻射帶。

Read more

獵戶座的神話與象徵

冬季的夜空有著明亮又好辨認的「獵戶座」,世界各地都有與它有關的神話故事。在西洋神話,獵戶座就是獵人。在中國古代,獵戶座屬於參宿,腰帶的三顆星經常被誤以為是吉祥的「福、祿、壽」。到了埃及,獵戶座則與天狼星成為配偶。有人發現金字塔和獵戶座的腰帶三顆星有關聯,這個說法雖然有趣,但其實還有爭議。

Read more

這裡有行星正在形成!或許,還有它的月亮?

人類雖然沒機會看到太陽、地球、月球是怎麼生成的,但能藉由觀測別的天體來理解整個過程。近幾年人類終於看到了形成中的行星,甚至還看到一些跡象,讓天文學家猜測可能是正在形成的衛星,或許人類見證著別人家的月亮正在形成!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太空天文觀測與台灣第一個太空天文望遠鏡〉&〈衛星太空觀測-以科學酬載與立方衛星為例〉

包括人們最熟悉的可見光在內,所有天文望遠鏡的觀測對象,全都是某種電磁波;然而由於地球上的大氣層會吸收掉幾乎所有的短波,而即使是可見光以及無線電波等等長波,也會受到大氣的嚴重干擾,因此把望遠鏡放在太空裡進行觀測,就成為理所當然的最佳選擇。來看看太空天文觀測的歷史與現況,以及台灣即將送入太空的第一個太空天文觀測望遠鏡 GTM 。

Read more

秋季星空(下):魔鬼之星與迎面撞來的M31

秋季星空雖然不如夏季和冬季一般耀眼,但還是有許多有趣天體值得認識。本文介紹了在東西方都是不詳象徵的「惡魔之星」大陵五、未來會與銀河系相撞的M31仙女座大星系、以及能讓我們在秋季找到北極星的仙后座、飛馬座。在秋季看向星空時,別忘了找尋這些天體的足跡!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日心說究竟比地心說強在哪裡?兼談孔恩的《哥白尼革命》〉&〈征服火星的占星大師:克卜勒的新天文學〉

從地心說到日心說的轉折,並非只是單純一個更優秀更真實的理論,推翻了舊有落伍的學說;有一些很值得談論的要點,在大多數談論這段歷史的書籍中並未述及。高老師將介紹對於所謂的「典範轉移」,關鍵的認知差異之處。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火星探險〉&〈地球很危險,你還是回火星去吧〉

火星是天空中第三亮的行星,由於其深紅色與善變,人們對其充滿各種天馬行空的想像。隨著現代望遠鏡以及火箭技術的發展,我們不但能夠看到愈來愈清晰的火星,甚至得以如同親訪般探測火星。本講次介紹火星觀測的技術、成果、以及未來展望。

Read more

天有多大?宇宙中的距離(4)—造父變星

「造父」是周穆王的專屬司機,也是現在「趙」姓的始祖。以它為名的「造父變星」則是標準燭光的一種,讓我們可以量測外星系的距離。這幫助哈柏發現了宇宙膨脹,大大開拓了人們對宇宙的視野。然而發現這件事情的天文學家勒梅特卻沒有獲得她該有的榮譽。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