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浩劫】美人魚的眼淚害死歐洲鱸魚

分享至

歐洲鱸魚。圖片來源:wiki
歐洲鱸魚。圖片來源:wiki

撰文|葉綠舒

在2014年,全世界生產3.11億噸塑膠。雖然根據2014年的數據,大約有三成的塑膠被回收,另外四成則用來燃燒發電;但還是有其他三成送去掩埋場[1]。

但是,在整個過程中,還是有不少塑膠製品沒有被回收、燃燒或是掩埋而開始到處流浪;這些流浪的塑膠有些被海鳥或海中的生物吞食,讓牠們胃脹滿、造成這些動物無法進食而死。其他沒有被吞食的流浪塑膠則隨著時間分解、日漸破碎變小,最後成為俗稱「美人魚眼淚」(mermaid's tears)的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

這些塑膠微粒對生物是否有損害呢?過去的一些研究知道,有些生物在吞食塑膠微粒後,會產生行為改變或造成脂肪代謝的干擾;但詳細的研究仍付之闕如。

●研究「美人魚眼淚」
為了要仔細研究塑膠微粒對生物的影響,最近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isty)的研究團隊,使用九十毫米的聚苯乙烯(polystyrene)塑膠微粒與歐洲鱸魚(Perca fluviatilis)作為研究的材料。使用的濃度為每立方米一萬顆或每立方米八萬顆,觀察塑膠微粒對歐洲鱸魚的幼魚是否會產生影響[2]。

使用這兩種濃度的原因是因為,研究團隊調查瑞典附近的海域發現,濃度低的區域大約是每立方米150到2,400顆,而濃度高的地區則高達每立方米68,000到102,000顆。整體的平均為每立方米7,000到10,000顆。因此,研究團隊以每立方米一萬顆作為平均暴露組、而每立方米八萬顆則是最高暴露組,將由波羅的海採回的歐洲鱸魚受精卵,暴露在這兩種濃度下、以及完全沒有塑膠微粒的控制組,進行比較。

●美人魚眼淚的影響
實驗結果發現,最高暴露組幼魚的活動力降低、避敵反應消失,當研究團隊將這些幼魚暴露在牠們的掠食者白斑狗魚(Esox lucius)的「魔爪」之下時,最高暴露組在24小時內全被吃光光,平均暴露組的存活率則為三成四,而控制組還有四成六活了下來。

除此之外,研究團隊發現,儘管三組幼魚都餵了一樣多的豐年蝦,最高暴露組的歐洲鱸魚的幼魚們的胃裡面塞滿了塑膠微粒,而平均暴露組的胃裡面則同時出現了塑膠微粒與豐年蝦。儘管豐年蝦才是幼魚們應該要吃的東西,但牠們似乎都偏愛塑膠微粒,造成兩個暴露組的幼魚都長得比控制組的幼魚小。最高暴露組的身長少了百分之九,而平均暴露組少了百分之三。

胃裡塞滿塑膠微粒的幼魚。圖片來源:ScienceNews
胃裡塞滿塑膠微粒的幼魚。圖片來源:ScienceNews

塑膠微粒除了會影響到幼魚的活動力、避敵行為以及生長以外,研究團隊也發現,將歐洲鱸魚的受精卵暴露在最高濃度的塑膠微粒下時,只有八成一的受精卵孵化成小魚;而控制組的受精卵則有九成六都成功孵化(暴露在平均塑膠微粒濃度的魚卵則有89%成功孵化)。

●美人魚眼淚百百種
這篇研究報告一問世,大概可以說是「震驚了數十億人」吧!不過讀者在閱讀的時候還是要稍微注意一下。怎麼說呢?因為這篇研究裡面只使用了聚苯乙烯微粒,而實際上在海洋中的塑膠微粒還有好幾種(如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olyethylen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3]);雖然其他幾種塑膠微粒也對動物有不同程度的傷害,研究團隊也提到,會使用聚苯乙烯微粒的原因是因為,過去已經有研究證實,攝食聚苯乙烯的魚類會有行為以及代謝上的改變[4]。以整體的塑膠微粒數目來看,既然海洋裡面的塑膠微粒是數種不同的塑膠混雜而成,以單一種類的塑膠微粒來做試驗,所呈現的實驗結果不知道會是更嚴重或是較輕微?但無論如何,這個研究報告所呈現的結果,反映了塑膠微粒濃度越高,在對於受精卵的孵化、幼魚的成長以及行為上的影響都呈現了劑量關係。因此,我們還是不可以忽視這篇報告。

塑膠耐摔、耐酸、耐碰撞,自從在1839年德國藥劑師愛德華‧賽門(Eduard Simon)發明了聚苯乙烯以後,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方便了!但是塑膠雖然很方便,如果我們不好好思考如何減量使用、落實回收,總有一天我們體內也會(以某種形式)充滿了塑膠;而很可能遠在那個時刻之前,我們的海洋與河流裡就充滿了水母與塑膠微粒了!

參考文獻:
1. Plastics: the Facts 2015. Plastics. Europe.
2. Lonnstedt O.M. and Eklov P. 2016. Environmentally relevant concentrations of microplastic particles influence larval fish ecology. Science 352:1213-1216
3. Browne M.A. et. al., 2015. Linking effects of anthropogenic debris to ecological impacts. Proc. Biol. Sci. 282: 20142929
4. Karin Mattsson. 2015. Altered Behavior, Physiology, and Metabolism in Fish Exposed to Polystyrene Nanoparticles. Environ. sci. Technol. 49:553-561

--
作者:葉綠舒 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科教中心特約寫手,從事科普文章寫作。

 

加入好友

(Visited 88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