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的AI機器人

分享至

這幾年來,社會機器人越來越蓬勃發展,不少餐廳導入了「送餐機器人」,或是在一些需要回應客戶問題的場域,也設置了不少「客服機器人」。這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見得到的機器人,由於他們的外觀往往具有一些擬人特徵,例如,有眼睛或者是四肢的機構,或是在顯示螢幕上會呈現出表情等等,讓人類使用者對於使用機器人也產生了如同人類溝通般的社交期待。但為什麼人類會對機器人產生社交互動呢?我們究竟把機器人看成是「物體」,還是某種也具有「心智」的生命呢?

撰文|王冠云

來源:MotionElements

 

心智感知與心智歸因

關於心智方面的理論,「心智感知 (mind perception)」指的是人們對於其他代理者人(如機器人)心智能力的判斷,著重於心智能力的組成。「心智歸屬(mind ascription)」則是外在對於某一個代理人是否具有心智的認定,強調了對於代理人心智的賦予。這兩個理論詞彙同樣都是在討論代理人的心智,只是強調的意義稍有不同。

Koban和Banks (2024)所發表的文章,即是在探討心智感知和心智歸屬之間的關聯。具體來說,心智感知包含了多種構面,以機器人而言,包含了是否感知到它的代理人特性、感官能力(聽覺、視覺等等)、社會認知能力(與人溝通、自我調節)等等。更進一步的,心智歸屬就涉及了人們決定機器人具有心智的認定,所以研究者也想了解,在什麼樣心智能力的組成,要成熟到什麼樣的程度可以讓人們賦予機器人心智。

 

有感情,就有心

Koban和Banks (2024) 回顧了6組過往研究,總共967個樣本資料,進行第二手的分析,這些研究都涉及了關於心智感知及心智歸屬的討論。研究者收集了這些已知研究的成果,再重新進行統計分析,並且互相比較這6組研究的共通點與差異點。

綜合這些結果發現,這6組研究的數據顯示,情感能力的感知和心智歸屬之間存在著正相關。但是其他心智能力,如現實互動能力,以及社會道德能力和心智歸屬的關聯則較弱,有些研究有顯著的統計效果,但有些研究並沒有出現顯著的統計結果。

研究者總結,機器人的情感能力是人類賦予機器人心智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這也與其他過往的文獻所提出的理論是符合的,情緒是一種關鍵的心理屬性,當機器人被認為具有情緒或情感時,往往人們也就更有可能將其歸類為一種具有意識的存在。

但是更進一步的,Koban和Banks (2024) 指出,從其他過往的研究結果來看,具有情緒能力的機器人,會引起人類的厭惡反應,因為人們會覺得這樣的機器人有點怪異,或者,也可以解釋成當機器人具有心智,可能會威脅到人類的生存,所以引發了人類對於機器人的焦慮或恐慌。

 

未來機器人的樣貌

科技快速的發展是把雙面刃,機器人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為人類的生活帶來了不一樣的風貌,但是卻也可能對人類產生一定程度的風險。如果認為機器人是一個「有心」的「存在」,那麼未來的法律是否也要針對機器人來制定規範?是否也應該要用法律來制裁它們?讓機器人能因此學習如何在人類的社群中生存呢?

另外,若是人類認為機器人有「心」,因此進一步產生感情,那麼後續在機器人的設計方面,是不是也應該要納入一些人道考量?例如,將機器人的電耗用完畢、將機器人解體、將機器人記憶體清除等不同的針對工具的普通行為,是否等於殺害了某個生命呢?

最後,研究者提醒,雖然這篇研究使用了過往6組研究的資料,但是各篇研究仍然有其各自處理的主要問題,並不一定能將資料一體適用,而這6組資料的來源都是研究參與者的自陳報告,單就問卷結果得來的數據,可能會忽略了人類思考維度的複雜性。期待未來更多研究可以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探討機器人的心智感知和心智歸屬等的關係。

 


參考文獻

  1. Koban, K., & Banks, J. (2024). It feels, therefore it is: Associations between mind perception and mind ascription for social robot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53, 108098.
(Visited 164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