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悲觀沒有錯,但要創造歷史,則必須樂觀!專訪廖榮皇博士

分享至

3/25 (六) 廖榮皇博士主講:「台灣在全球太空產業轉型下的切入關鍵

訂閱 CASE YouTube 鎖定直播 開啟🔔

工業技術研究院 產業服務中心 綠色數位經濟組組長 廖榮皇 博士|講師提供

採訪、撰文|許世穎

審定|廖榮皇 博士

 

臺灣的產業界要在到來的太空浪潮中站穩腳步,還有許多的功課要做。在這之中穿針引線、扮演重要角色的,就是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綠色數位經濟組的組長 廖榮皇博士。

廖榮皇博士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發明家,在工研院已經服務了二十多年,產出了數十個專利,曾獲得德國iF、德國Red Dot、美國IDEA、日本G-MARK等諸多設計大獎,尤其亦獲得有科技界奧斯卡獎之稱的美國RD100 Award與SpaceX及Tesla執行長Elon Musk也得過的美國Edison Award(愛迪生獎)。要創新一項技術,甚至申請專利,對於一般人而言似乎難以企及,但這卻是工研院的工作日常。

 

創新,就是工研院的日常

廖博士接受專訪時解釋,臺灣整體產業以中小企業為主,因此若要額外負擔創新研發的成本相當不易。政府成立工研院來協助觀察產業趨勢、創新研發技術、並進而移轉到民間產業,最後帶動臺灣整體發展。廖博士認為,工研院可以看成是整個台灣產業界的縮影,而追求創新則是它們的使命與理念。

廖博士最初是以國防替代役的身份加入工研院,出於對創新事物的興趣,讓他在退役後選擇留下來繼續研究。長達二十多年的歲月,廖博士一直待在工研院,貢獻他對創新的熱忱、造福臺灣。

由於具備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的專業,廖博士先是選擇了「航太中心」,後來轉入「綠能所」,近年則換入現在的「產業服務中心」。雖然同樣都是在工研院裡,但不同單位之間的差異,就好像在完全不同的產業之間轉換。這些跨領域的視野與經驗十分珍貴,有時更能造就突破性的發明。

 

「消防瞄子燈」:跨域視野帶來突破

廖博士以他個人的經驗為例:剛從航太中心轉入綠能所時,廖博士思考如何將原本研究的渦輪技術,應用在新單位的節能議題上。他從花園中常見的灑水頭開始發想,利用花園噴水時的水流,推動灑水頭裡的渦輪、帶動發電機發電。用這些電力點亮LED燈,就能讓灑出來的水出現七彩的光芒,十分漂亮。

取得初步的成功、申請到專利以後,廖博士的團隊們進一步思考:如何將這種「水流帶動渦輪運轉發電」的技術做出更多應用。舉例來說,如果讓水龍頭、蓮蓬頭噴水時依照不同水溫改變照射出的燈光顏色,就能在肌膚實際碰觸以前,達到警示使用者的效果。看到紅光就知道水很燙,看到藍光就知道水很冰,就可以讓一些冷熱感官不敏感的族群(如銀髮族)而言,避免受到傷害!

廖博士團隊後來更進一步將此項技術應用到救人的場合,廖博士回憶:「我那個時候抬頭一看,天花板上不就裝著一個撒水頭嗎!」在火災的現場,濃煙大霧會阻礙視線,讓逃生變得更加困難。如果能夠在消防撒水器中加入LED燈或雷射光線,在撒水時指引逃生方向或提供光線,就能讓逃生者多一分機會。另外,消防員手中握的噴水器「消防瞄子」如果能夠加裝渦輪發電、LED燈、電池,成為「消防瞄子燈」,就能直接在火場提供照明,不需要再額外攜帶笨重的照明及電池設備。

「消防瞄子燈」在國外獲得許多大獎肯定,在國內也逐漸應用於消防現場,為辛苦的消防員帶來多一分的安全。曾有消防隊的隊長晚上10點致電廖博士,告知有打火弟兄實際配備了消防瞄子燈並救出民眾。廖博士回憶起這件事情時表示:「從一個冰冷的技術,變成一個溫暖的故事,這對於我個人來說,是個很重要的回饋。」

 

投入「商業驗證」,描繪臺灣太空產業藍圖

廖博士表示,消防員這個職業是在拯救人類! 而「幫助消防員」所帶來的感動,讓廖博士希望能在其他領域,也能幫助這些冒著生命危險,並替人們服務的職業。在原先的航太背景,以及工研院的成立理念下,協助另一個拯救人類的太空人職業就成為了廖博士的下一個目標。廖博士開始投入太空產業的研究,現在任職於工研院的「產業服務中心」。不同於過去鑽研特定技術的「概念驗證(PoC, Proof of Concept)」或「服務驗證(PoS, Proof of Service)」,更要進入「商業驗證(PoB, Proof of Business)」的高度,從整體營運的思維來規劃,帶動臺灣整體太空產業的發展與規模。協助政府、協助企業,建立起整個全球化的合作平台與營運模式。

在衛星產業的四個次產業「衛星製造」、「應用服務」、「地面設備」、「衛星發射」中,「衛星發射」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廖博士解釋,由於研發新技術一定會有犯錯的可能,要使用國外的平台發射衛星,往往得排隊一年以上,如果出錯了又得重新再來。臺灣如果擁有了自己的發射平台,就有機會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測試、修正錯誤,讓整個太空科技發展更有效率。

臺灣所擁有的資通訊科技(ICT)、半導體產業鏈,讓臺灣在這個低軌道衛星掀起的太空浪潮中,擁有獨特的角色定位。不過,若要打造出一定的產業規模,勢必還得做出許多努力。這類「破壞式創新」往往會受到許多的質疑,不被同行的人看好。站在這些人過去的時空背景來看,這樣子的評論並沒有錯。然而,廖博士認為:「雖然悲觀的人總是對的,但如果你要創造歷史,就必須要樂觀。」

這也是廖榮皇博士希望在本次「探索」講座帶給聽眾們的資訊。廖博士希望藉由客觀的數據,讓聽眾們了解臺灣在面對太空產業的機會時,所該具備的思維與觀念,並認識臺灣發展太空產業的可行性,甚至是必然性。廖博士認為,太空產業有機會讓臺灣從擁有一座「護國神山」後,更進一步擁有「護國群星」。

 

十年後,你是誰?

廖博士回顧他過去從「概念驗證」到「服務驗證」再到「商業驗證」的工作經歷,希望也有志投入新創技術的年輕學子,不要只投入在自己眼前的技術或目標,更要有一個宏觀的角度,設立更長遠的目標。

專訪最後,廖博士更分享他的人生態度。「幾十年後,你回過頭來看看,你想對你的家人、親友分享每天工作的收穫時,會留給他們什麼呢?」廖博士表示「是只有遺產呢?還是可以有一些感人的、溫馨的故事?讓其成為驅動人類往前進的價值觀!」

廖博士過去開發出的技術,替許多人、許多產業帶來了幫助,成為一個又一個溫暖的回憶。現在的他想為臺灣牽起太空產業鏈,點亮「護國群星」。這條路途雖然困難,但廖博士仍抱持樂觀向目標邁進。他的人生態度,或許正替在這條路上一同打拚的夥伴們,下了最深刻的註解。

 

 


探索講座第29期:太空時代再起—— THE NEW OCEAN
(Visited 271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