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語言看人性 活用AI的實踐家——專訪古倫維

從大學、碩士到博士都待在資工領域的她,其實在大學時就曾興起轉系的念頭。由於從小邏輯能力就相當地好,即使上了資工系在數理方面的成績依舊優秀,但在大學前根本沒用過幾次電腦,缺乏經驗的她一開始便落後同儕,對於資訊類科目感到十分挫折。

Read more

自然語言處理的靈活應用家——專訪馬偉雲

聊天機器人,肯定是大家都不陌生的詞彙。你使用過嗎?不論用來訂房訂車票或是了解資訊,都是蠻好的幫手。然而,你有想過除了收集資訊外,聊天機器人也可以和你「正常聊天」,就像人與人的聊天互動,說南道北,分享生活趣事也可以彼此安慰。若有這樣的聊天機器人,我們就不會常常感到寂寞了吧?但,這真的可以實現嗎?讓我們來探索聊天機器人背後的重要機制—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及該領域的翹楚—─馬偉雲老師。

Read more

「問題與答案」的人生曲線——專訪黃從仁

黃從仁老師推開了科教中心沉重的大門,踏著輕鬆、愉悅的步伐走進了大廳,他自信的笑容藏不住他的率真。但我在這個當下,還不夠敏銳去察覺到這笑容背後,已經開始在回答我想問的答案。來跟老師見面之前,我閱讀呂方雯寫手專訪老師的專文,十分喜歡他描繪出老師的人生輪廓,不僅是透過遊戲的意象來生趣的捕捉老師的特質,同時也讓我注意到黃從仁老師的路程,比起一般的學者多了些許多的徘徊、曲折之處。於是,我想更深入的了解老師走在這條路的心路里程。

Read more

醫療資訊管理以及巨量健康資料分析應用

最近流行的精準醫療其實講的大部分是所謂的個人化醫療。每個人生來就不同,後天環境也不同,所以接受到的醫療照護也需要針對個人的特質來修改。雖然精準醫療比個人化醫療範圍大,但是,我們可以把個人化醫療看作是精準醫學的醫療實踐。我們利用資訊管理及巨量健康資料應用技術建立智慧醫療系統,輔助醫師可以針對每一個病人提供客製化醫療服務,徐建業指出,從醫療資訊發展的歷程來看,首先是先將紙本健康資訊數位化並整合,之後要將健康數據標準化並且可以在不同的醫院資間互相交換,最後一步就資料的分析然後建立智慧醫療系統化進行實務上的應用。

Read more

台灣生命倫理的開拓者——專訪蔡甫昌

蔡甫昌教授是國內第一位專攻醫學倫理學的臨床醫師,1999年自英國曼徹斯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獲得生命倫理學博士學位後,回到台灣繼續臨床工作,同時也傾注熱忱在醫學教育上。這20年來,蔡教授對生命倫理學的研究、教學與實務應用貢獻良多,也推動台灣生命倫理的發展與世界接軌,在醫學教育的革新歷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Read more

音樂與人工智慧的無限可能—專訪楊奕軒

提到「音樂研究」,很少會有人能把它與「人工智慧」相連結。今天我們來到中研院的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楊奕軒在2011年創立了Music and Audio Computing Lab,這間實驗室正是在進行音樂與人工智慧相關的研究。其實,音樂資訊並非近幾年才出現在臺灣的研究題目,然而因為從事這項研究的人數一直都不算太多,使得社會大眾對音樂資訊這塊一直是一知半解的狀態。以下我們將訪問楊奕軒研究員,一窺音樂資訊處理的面貌。

Read more

從機器人到心理學再到人工智慧—專訪楊立行

隨著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發展,當代心理學也被捲入了這場漩渦之中。然而,數學模型是否能完全表現出人類的真實心智?心理學家在利用人工智慧的時候,如何連結到心理學的意涵,而不是單純利用大數據的預測而已?這些問題,楊立行老師都將在AI嘉年華的短講中,一一解答。

Read more

社群網絡與人工智慧—專訪李政德

隨著科技變遷,真實生活中的人際網路幾乎都被放上了網路世界中的社群平台,社群網站幾乎成為了現代人生活中必備的APP——吃飯時上臉書(Facebook)打卡可以送小菜,若要圖文並茂的貼文可以點開Instagram,想要心情小語連發則是要靠推特(Twitter)。不論是在臉書、IG或是推特上,「好友」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一般人可能沒有想到的是,社群網站上的「好友關係」跟人工智慧其實是大大有關係的。今天我們訪問到的是成功大學數據科學研究所的教授李政德,讓我們來一窺人工智慧與社群網絡之間的關聯。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