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 特報】月球,我們來了!2024年臺灣探月 - 專訪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科技研究中心 張起維 副主任

截至目前為止,全世界只有7個國家/單位成功執行探月任務。不過,隨著科技的進展,探月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中央大學張起維教授要帶領團隊,讓來自臺灣的科研儀器登陸月球⋯⋯

Read more

尋找月球上的水資源?

人類嘗試在月球上尋找水已經有數十年的時間。過去嘗試將月球上的岩石樣本帶回地球分析、後來也使用光譜分析來研究月球表面的成分。過去雖然也有數次宣稱找到水分子的研究,但總是有一些未令人信服之處。這次在飛機上的天文望遠鏡SOFIA藉由月球在波長為6微米(紅外光)的觀測成果,印證了過去仍有不足的觀測結果。因此我們更可以確信月球上真的藏有水分子。甚至還是在陽光照射、被認為水分子無法穩定存在的地方。至於這些水分子如何產生、能不能被我們所使用,則需要更多的研究。

Read more

登月50年:阿波羅的科技結晶

轉眼之間,距離阿姆斯壯的「一小步」已經過了五十年,或許是時候再踏出一大步了。取名自希臘神話中的阿波羅的孿生姐姐阿蒂蜜絲(Artemis),NASA宣布了新的載人登月計畫,預計在2024年重返月球,作為後續建立可以持續使用的工作站、2030年登陸火星的準備。能否在短短幾年的時間之內達成這些宏大的任務還在未定之數,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一如阿波羅計畫帶給人類的科技結晶,這一新計畫完成那天到來之時,隨之而生的新一輪科技發展也將再次改變我們日常生活的樣貌。

Read more

【探索18-3】重返月球:發現你所不知道的月亮

■月亮,抬頭就能夠在夜空中輕易地發現它的存在,古今中外多少詩詞故事描寫迷人的月亮,但是,你真的瞭解月亮嗎?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趙丰博士,從科學角度,剖析月球和地球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
趙丰博士分析太陽系家族指出,地球是太陽系的小號成員中最大的一顆,月亮半徑1737公里、地球半徑6730公里,以行星和衛星的相對比例來說,月球是一個非常大的衛星。對比來看就發現,木星和火星的衛星都非常地小。

Read more

【探索18-2】太空探秘的那些人事物

英國作家王爾德曾道:「我們都生活在溝渠之中,但有些人仍仰望繁星。(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無論是源自希臘神話的十二星座故事,抑或仰賴星辰判別吉凶的占卜術,人類對太空的綺麗想像從未停歇。然而,人類開始將探索的觸角伸至地球之外,拉開太空探秘的序幕,大概可以從冷戰時期美國與蘇聯的太空競賽說起。這期的探索講座「太空探秘故事的那些 W:What When Where Who Why hoW」,曾在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任職、現為中研院研究員的趙丰教授,便由美蘇對峙的這段歷史出發,回顧人類太空發展史的重要里程碑,並與聽眾分享他鑽研行星物理數十年的知識與親身經歷。

Read more

【物理史中的七月】1954 年 7 月 24 日:月球反射操作

無線傳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很平常,但遠距離高頻率的傳送需要依靠地球電離層將無線電波折射。日焰或地磁暴會嚴重地干擾那些傳送,且很難預測。所以能將無線電波從容易擊中的目標,如月球─或之後的人造衛星─反射回來,就可能維持甚至在日焰或地磁暴期間的無線通訊。在美國和蘇聯以及東歐國家外交關係相當冷峻的時候,也有人有興趣利用此系統來追蹤他們傳出來的無線信號。美國海軍強有力的雷達接收器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即曾一直收集到從歐洲和日本偏離的無線電信號,一個被稱為「異常傳播」的現象。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