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染病大流行到訊息大流行
彙整/黃愉芳|整理自2020.12.13 「2020 AI嘉年華」達人論壇.同名
主持人
李育杰(中央研究院資通安全專題研究中心執行長)
李育杰(中央研究院資通安全專題研究中心執行長)
與談人
古倫維(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政德(國立成功大學數據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高虹安(立法委員)
古倫維(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政德(國立成功大學數據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高虹安(立法委員)
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利用機器學習分析社群媒體上與疫情相關的訊息,依據主題、情緒、分享內容、影響力等指標整理出調查報告,發現各方都曾試圖透過操縱資訊,來獲取策略性利益:從六月大眾關注「病毒的發源地」、「國家的防疫措施」開始,八月臉書、推特開始加強疫情訊息的推播,俄羅斯曾發佈假訊息宣傳自己已研發出疫苗,但至今(2020年底)仍未看見具體成果。另外川普對疫情的態度、TikTok上的訊息,都對於整個國家的政治安定影響巨大。
電腦科學或人工智慧或許沒辦法精準地判斷報導的真偽,但可以從提供更多訊息入手,如報導的日期、消息來源等,讓讀者自行判斷真假,降低他們轉發的意願,而非直接幫讀者過濾假訊息這樣的方式。目前Twitter在處理疫情相關貼文時,也會藉由標注「此篇文章與Covid-19有關」,提醒使用者不要只看標題,沒有注意內文就轉貼分享。
真、假訊息的傳播途徑不同:真訊息的來源少,但因為真實,所以較多人願意主動轉發,傳播路徑比假訊息長且發散。假訊息則因為來源多且多樣,所以更像是小分子擴散,傳播路徑較短且彼此之間沒有緊密連結。除了人,假消息的來源也可能是某個自然語言處理模型。具體的解決方法,或許可以透過AI去預防、防堵這些混淆視聽的AI。
政府雖有設立NCC作為新聞媒體的獨立審查機構,但在社群平台上,卻缺乏類似的監督機構,無形中成了資訊傳播上的破口。對此,NCC曾舉辦公聽會,討論是否應立專法《數位通訊傳播法》,由外部機構把關社群平台上的假消息或受政治操弄的內容。事涉個人的言論自由, NCC介入主導立法,腳色尷尬,但也不能放任有心人士散布訊息、影響輿論。這是一個需要更多人一同參與的重要議題。
實務上,有時「協助」民眾辨別真新聞,可能還無法真正解決假新聞的問題。唐鳳開發了一款偵測假新聞的LINE機器人叫做「美玉姨」,然而當看到自己傳到群組的新聞被「美玉姨」警告可能含有假消息時,有些長輩的第一個反應竟是生氣,認為「美玉姨」是政府監控人民的軟體程式。反映表達的方式,也會大大影響民眾是否願意接受相反觀點的意願。在網路或社交平台上的實際情況是:接觸真訊息的人會一直接觸到真訊息,而接觸到假訊息的人會一直被推播假訊息,能夠同時接觸到兩種訊息的人非常少。想要改善這種情況,不能一味將重點放在如何推廣真新聞,而是在對方閱讀假新聞時,穿插真新聞在其中。並且依照讀者的閱讀喜好與興趣,提高真新聞的曝光率,增加對方點開真新聞的意願。這樣的做法雖然緩慢,但能在不知不覺中「治癒」讀者,改變真、假新聞的比例。
AI可以在訊息傳播中,達到很好、很迅速的效果,但是最重要的還是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以建立連結。在接收到假訊息的人之中,還是有連AI或是其他政策也無法改變故有立場的人,這些人就需要我們多多關心。愈來愈多研究人員投入人工智慧的研究,相信未來會有更多人關注AI的走向。與此同時,身為網路時代的新公民,人人都需要培養媒體識讀力。
(本文為教育部「人工智慧技術及應用人才培育計畫」成果內容)
(Visited 39 times, 1 visits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