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錄下的不只是聲音——訪楊敏奇老師

分享至

●4/10楊敏奇老師主講:「音樂製作:聲音的錄製與有趣的混音製作」鎖定CASE直播

採訪、撰文/蔡志嘉

 一個晴朗的上午,我穿進台北市郊的巷弄裡,抵達和楊老師約定的地點。老師在一棟老房子前親切地招呼我,這裏外觀看來樸素陳舊,但跟著老師走進裡面,意外發現挑高的天花板、可以自由移動的隔音牆,偌大的房間將我們說話的聲音吸收得一點不剩,原來這裡以前是間戲院,經過有心人的改造,現在成為專業錄音室,也是老師時常租用來工作的地方。

老師興奮地介紹各種錄音室的器材,率真的眼神裡有著藏不住的專業,拍打特殊材質的牆面要我聽聽看聲音的差別,又指著不同的小房間告訴我們「吉他可以在這裡錄,那邊可以放一組鼓,聲音會被集中起來......」,我眼前彷彿真的出現一組樂團,現場演奏了起來。

參觀完了錄音室,老師坐下來和我們談談錄音這回事。「錄音這件事其實很簡單,假如你現在說話,我遞一支麥克風過去,誰來錄都會有聲音」老師認真地說,然而專業的音樂人士會形容某些錄音聽起來「比較寬、比較深」,這和怎麼錄很有關係。聲音會好聽是因為有泛音,但是麥克風如果離聲源太近會錄不到泛音,只能收到實音(或直接音),老師生動地形容這樣聽到的聲音就好像有人一拳打在你的臉上。如果想要聽到樂器發出「寬廣」的聲音,就必須有一定的距離,像在聽鋼琴演奏會時,要坐得離鋼琴有一點遠,才能聽到演奏者彈奏的細節。而每一種樂器發聲的位置都不同,還要根據旋律的音域,把麥克風放在適合的位置,至於如何挑選麥克風,又是另外一門學問了。

●音樂路上的轉彎

從小到大都唸音樂班的老師,大學就讀國立藝術學院(現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主修大提琴,是個標準的科班音樂人。老師唸大學時正是台灣唱片業最蓬勃的九零年代,常常有為唱片拉伴奏的機會,也在此時第一次認識到錄音工作。老師笑著摸摸身旁的錄音台說,當時只單純覺得錄音設備看起來很帥很好玩。畢業後老師遠赴德國繼續深造,本來想繼續拉大提琴,某天一位在學校主修錄音的學長問他「要不要試試看?」,這才正式和錄音結下不解之緣。

原本只覺得有趣,後來老師在德國認真花了半年的時間,考進了錄音系,老師笑說「沒想到是噩夢的開始」,學生時期只顧著拉琴,但錄音需要紮實的學理基礎,聲音的變化牽涉到物理理論,也包含數學的計算,老師只能抱書惡補,然而這段經歷也成為老師日後錄音工作的堅實基礎。有別於講求感性的音樂,錄音、混音其實需要許多理性的考量和決定,不能隨便拿一支麥克風就開始錄,這樣的差別剛好讓身在異國的老師,稍稍抽離了過去只沈浸在大提琴裡的世界。第二外語的學習、錄音製作的新鮮,讓老師二十五歲到三十歲這段時間成了他口中一輩子最開心的學習階段。

在德國求學的八年期間,老師雙主修大提琴和錄音工程。老師坦言,當時大提琴拉得不錯,但是自認與厲害的大提琴家相比仍然有一段距離,當時已經年屆三十的老師,必須做一個很直接的決定,既然大提琴這條路走不下去,就毅然決然地把所有的時間和精神投入到錄音工作,這一投入便是十幾二十年。「這些年來也說不上有什麼偉大的功績,但做到現在也活得很開心。」老師笑著說。

●身為幕後人員的心情

話鋒一轉,老師談到了身為一位幕後音樂人的心情。因為錄音是一件幕後工作,樂迷通常只記得演奏者、歌手或作詞作曲人,幕後的努力少有被看見的時候。但老師說錄音師得到的肯定都是來自於合作的音樂製作人和音樂家,這種專業圈內人的肯定也是另一種莫大的鼓勵。此外,人格特質是許多音樂人喜歡跟老師合作的原因,「音樂是一個很感性的東西,所以如果合作時我能讓你(演奏者)安心、有自信,那作品就會好聽,這個真的非常重要」老師發自內心地說道。幕後的錄音工作就是成人之美,不需要邀功,有時候得獎的是演奏者,但是老師卻比自己得獎還高興。老師深信音樂是由團隊完成的,只要扮演好小小的角色,也能共享極大的成就感。老師雖然多次在音樂獎項上獲得肯定,但他也說不能有太重的得失心。其實老師很重視每一次自己作品被評審的機會,入圍和得獎都會很開心,然而認真地面對每份作品,才是老師認為錄音工作長久下來最大的價值。

●從業界的角度談音樂

採訪到了尾聲,也想請老師給一些想走音樂路的年輕人建議。老師強調,想做音樂不一定要是科班出身,他在業界遇到很多優秀的音樂人都是半路出家,音樂有趣的地方在於「不能只認識懂音樂的人,要走出去認識非常多不一樣的人,你才會知道他們喜歡什麼。」,也要能夠欣賞各種美,像詩的美、畫的美,因為這些都能夠轉換成音樂的素材。老師更鼓勵大家不要關在家裡玩音樂,如果有心想認識音樂產業,從工作室的助理當起也可以,而且越早越好,當助理可以從旁觀察到很多製作音樂的細節,有很多一線的製作人其實當年也是從換燈泡這種小事做起的。聽完了老師誠懇的建議及知無不言的分享,我內心也很期待老師的演講將帶給聽眾飽滿的收穫。走出錄音室,我的心中迴響起剛剛不自覺在腦袋錄下老師說過的:「音樂真的是很有趣的東西,如果你把它講成物理現象,它也只是空氣的震動而已,但事實上卻能傳遞很多感動的東西」。

(Visited 210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