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有意識?無意識?「意識指數」見分曉
■達文西在《論繪畫》(Trattato della Pittura)中提到,繪畫須注意所畫對象的心理動態(moti mentali),否則畫中人便像是死去兩次:「第一次是因為繪畫非真人,第二次是因為繪畫未能表現人物身體和心理的情態」。
作者|Partha Mitra
編譯|汪芃
一個好畫家應該能解讀被畫者的意識,而如今科學家在最新研究中遵循大藝術家的智慧,透過中樞神經系統的電化學反應來理解人的心理感受。意識是所有心理感受的基礎,這種腦電活動轉瞬即逝,即便所有神經元和神經迴路的結構不變,只要其間的動態改變,就可能造成有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天壤之別。然而意識如何探測及量化?無論是麻醉醫師想控制手術患者的意識程度,或神經科醫師想了解腦部創傷患者的意識狀態,這都是個關鍵問題。
日前,義大利學者卡薩利(Adenauer G. Casali)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提出一套客觀、數值化的意識測量方法來分辨植物人和微意識狀態的差別,為閉鎖症候群的診斷提供一線曙光。(閉鎖症候群的患者具有意識,只是因為運動機能缺陷,無法與外界溝通。)
卡薩利團隊的偵測方法就像目前其他臨床意識測量技術一樣,以腦電波圖為基礎,使用穿顱磁刺激技術(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對腦中特定區域發出強力但短暫的磁性脈衝,在人腦神經線路中引發微量電流,且不僅受刺激區域產生電流,其他相連的構造也會。研究團隊透過貼在病患頭皮上的電極貼片記錄腦中電流的時間、空間分布狀況並量化,得出意識指數。
本研究的特別之處是團隊量化電流時空分布的方式。他們的概念是無意識的腦部活動應為局部或無差別遍布,就像慢波睡眠期間或癲癇發作時一樣,相對的,如果腦部有意識,則電流源的時空分布應是分散但非均質的。團隊利用Lempel-Ziv演算法來壓縮數據,分辨上述兩種狀況,而腦電波圖數據的可壓縮程度即為意識指數。
然而這項技術完全可信嗎?以實務觀點而言,我們對於人腦的神經元動態其實了解有限,好比技術先進如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日前推動腦部深層刺激技術的腦傷治療研究計畫時,也僅使用200枚電極貼片,而據信人腦中的神經元是這個數字的數億倍,換句話說,腦電波圖只能做出少量且間接的測量。儘管如此,透過有限數據取得答案,這在理論上仍是可能的,因為我們僅是要區別意識的有無,這只是0與1之間的差別,就像只要病人眨個眼、點個頭,少量的訊息即可能帶來答案。
--
原始論文:A Theoretically Based Index of Consciousness Independent of Sensory Processing and Behavior
研究出處:A New Method to Measure Consciousness Proposed
譯者:汪芃 科教中心特約寫手,從事科普文章編譯。
責任編輯:Kerina H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