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專欄】傷心的人真的別聽慢歌嗎?
■「十年之後,我們是朋友,還可以問候,只是那種溫柔,再也找不到擁抱的理由,情人最後難免淪為朋友……」
她用最後的一點力氣讓自己爬到電腦前面,費力避開地板上四散的酒瓶與垃圾,連上YouTube,把音樂開到最大聲……
撰文|海苔熊
為什麼傷心的人還老愛聽慢歌?
雖然五月天勸告我們,傷心的時候不要聽慢歌,可是很多人還是邊聽慢歌邊落淚,一邊傷悲一邊按下replay,這些人腦袋到底有什麼問題?
一項研究指出,當我們情緒失落,尤其是經歷分手、離別或死亡等關係破碎的時候(interpersonal loss),我們會尋求一些替代品來填補這些失去的部分,從電影、音樂、藝術等各種美的事物中尋求陪伴和療癒(Lee, Andrade, & Palmer, 2013)。
換言之,來自星星的都敏俊的一個吻、那些年裡面你我和柯景騰都沒有追到的那個女孩、胡夏一起錯過的大雨、說好卻最終沒有做到的幸福等等,好像都陪伴了我們心裡面某塊殘缺,不過那塊,究竟是什麼?
研究中,韓國高等科技研究商業學校(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AIST)的Chan Jean Lee請受試者想像下列幾種情況:
(a) 人際失落(Interpersonal loss):失去所愛、最重要、或最親近的人。
(b) 非人際心理失落(Noninterpersonal psychological loss):被髒東西「革」(台)到、發現麵裡有小強的腳、看到噁心的東西。
(c) 非人際成就挫敗(Noninterpersonal self-achievement failure):比賽輸了、考試考差了、為自己的自私感到羞愧
接著問他們在這樣的情況下,會喜歡(1)和搞笑有趣、能讓你通離悲傷的朋友相處;還是和能同理你難過、分享你感受的朋友相處?(2)會想要聽快歌(cheerful songs)還是悲歌(sad songs)?
結果發現,在人際失落的情境下,我們傾向選擇能同理我們難過的朋友(而不是嘻哈打鬧的朋友),聽與我們情緒一樣悲傷的歌(而不是快樂的high歌)。
原來我們一直在找的不是快樂,而是一個懂你、願意陪你一起悲傷的人。如果這個人曾經出現又不幸消失,悲傷慢歌或愛情悲劇就是另一個選擇。因為它們懂你、戳中你、反映你的傷悲、和你一起流淚,然後彌補,你心裡原先需要連結的空缺(need to bond)。
音樂悲還是歌詞悲?
截至目前為止,我都偷懶地將「慢歌」與「悲歌」畫上等號,但其實我們沒有理由相信這兩者是一樣的,因為一首歌之所以悲傷,可能是源自於歌詞,也可能是來自歌曲。所以這裡的另一個問題是:究竟是歌詞影響力比較大,還是歌曲本身呢?如果歌曲很輕快,但是歌詞很悲哀,聽的人究竟是會開心還是會難過呢?或是兩種情緒都有?日本學術振興會(Japan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的Mori與他廣島大學(Hiroshima University)的同事Iwanaga (2013)選了一些這樣的外國歌曲<1>,先讓53位受試者聽這些音樂(S情境),休息一陣子後在螢幕上看翻譯的歌詞(L情境)<2>,兩週後再搭配翻譯的歌詞與音樂邊看邊聽(SL情境),並在這三個階段中都用0-6分,請受試者回答他感受到的快樂、難過與心情的感受(愉悅/不愉悅,越高分代表越愉悅)。
整體來說,受試者在光看歌詞的L情境比較悲傷,光聽歌與邊聽邊看這兩個情境則沒有差別,所以歌曲的影響力還是比歌詞大。不過,我們也可以發現輕快的音樂配上悲傷的歌詞,情緒的效果會被拉「平」,也就是說沒有光看歌詞這麼悲情,也沒有光聽歌曲這麼開心。目前很夯的「一歌兩詞」是V.K.克腦得的《花水月》與後來叮噹唱的《手掌心》,試著感覺一下有什麼不一樣?哪一首比較悲呢?
聽了悲歌,心情真的會變好嗎?
好,現在我們知道傷心的人「愛」聽悲傷的歌,那聽完之後真的心情有變好嗎?西澳大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的Garrido與他的夥伴找了335個人自己選悲傷的歌來聽,結果發現,不論你本身是否憂鬱,在聽完之後憂鬱與反芻的情緒都顯著的增加(Garrido & Schubert, 2013),只是那些原先就憂鬱的人「本來就沒有期待聽完之後心情會變好」。
本來我想舉雙手投降,傷心的人果然不該聽慢歌(至少不該聽歌詞和曲調都悲傷的歌)!不過,英國肯特大學(University of Kent)科學家Van den Tol的一系列研究,可能叫我們不要太早投降!在最新的研究中,他們請220位受試者,回想他們傷心的時候聽悲傷的歌的經驗,想知道這些歌真的有改變他們的情緒嗎(A. J. M. Van den Tol & Edwards, 2014)?雖然歌曲的悲傷(Sad)本身並沒有任何效果,不過他們卻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淒美(beautiful but sad)的歌卻與改善情緒有關(Mood Enhancement),覺得好一點(feel good)、覺得比較冷靜(calm me down)、感到被安撫(soothing effect)等等。
所以到底是怎樣?聽慢歌比較快好,還是聽快歌比較快好?或許伊利諾州諾克斯學院(Knox College)Yuna與他同事的研究可以讓我們找到一條出口。他發現聽快樂的歌的確可以讓人的心情變好──但只有在你有「意圖」這麼做的時候。他將受試者分成兩組,第一組請他們聽快歌前跟自己說「聽完之後心情會變好」,第二組則沒有這個事前的自我催眠,結果發現兩週後,第一組的人比第二組的人快樂(Ferguson & Sheldon, 2012)。
遺憾的是,悲歌並沒有這樣的效果。在後續的研究中,Yuna也指出只有「自我催眠+high歌」才會讓人快樂,「自我催眠+悲歌」則無法。換言之,就算你跟自己說哭過就好了然後一邊聽著梁文音的歌,並能不保證哭完,痛都會走了。
本來寫到這裡就可以結束了,但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音樂系的David Huron可能會跳出來平反:「其實,有時候真的是哭過就好了。有的眼淚,對我們來說是好的眼淚(A good cry)。」
所謂好了,或許不等於快樂。他舉了一個例子:如果你在深山裡面被一隻突如其來的野狼咬傷了腳踝,身體會釋放腎上腺素(epinephrine) 與腦內啡(endorphins),前者讓你決定要戰或跑,後者會讓你的情緒獲得紓緩。試想,如果你可以用一些方式來欺騙大腦,讓自己接受現在已經是一個人了,提醒自己不要再墮入像天堂的懸崖、逼迫自己分手後不要再做朋友,至少有兩個效果:(1)從歌詞中學會,下次再遇見同樣的爛人,就該早點領悟(2)安撫。腦中會釋放催乳素(prolactin),產生心理安慰作用與自我平衡的功能。
可惜這樣的人,不見得是你。每個人的prolactin分泌量不同。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在聽完悲歌的時候會說他們很難過,有的人會說他們雖然也感到難過,但當中仍帶有一些欣慰或愉悅的感受。David Huron(2011)推測,有些傷心人聽完慢歌會獲得舒緩,是因為他們能分泌較多催乳素,產生「悲歌後的欣快感」(pleasurable music-induced sadness);而那些越聽越難過的人,可能是因為他們分泌的太少,所以只有「悲歌後的傷感」(unpleasant music-induced sadness)。
前幾天我念政大時的哲學系教授在臉書上問大家一個思考實驗:「如果有一個機器,可以讓你享受這世界上最快樂愉悅的感受,而且這個感受的強度永遠不會減退,你願意終生連結到這個快樂機器嗎?為什麼?又為什麼不要?」
當下我是猶豫的,但是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猶豫。不過讀了這一系列文章之後,心裡好像有什麼逐漸明朗起來。或許,貫徹快樂不聽慢歌只是一種選擇,但我們終生追求的不只是快樂,而是更多的選擇,更多的可能。
Van den Tol等人(2013)的研究區分出四個選擇音樂的理由:
(1) 尋求連結(Connection):「明明你也很愛我 沒理由愛不到結果,只要你敢不懦弱,憑什麼我們要錯過」你之所以會一直聽《你就不要想起我》、耽溺在這份無力和怨恨中,是因為這歌詞裡面的部份,刻劃了你愛情裡面的一些未完整。你們曾經很好、曾經也想過要這樣一直好下去,可是因為他的家人逼迫活時空的分隔、因為他的不勇敢、因為他的一再食言或媽寶,你們的感情最後走不到結果。這些日子以來,你希望自己過得好,強顏歡笑,卻發現自己寂寞了好久,還是沒有好。
(2) 勾起回憶(Memory triggers):「相機是牽手兩年,圍巾是東京五天;戒指,是又哭又笑的道歉」,你之所以會反覆聽著SHE的《你不會》,是因為這和你過去的一些經驗有關。他曾說要帶你去東京看晴空塔、曾和你一起圍著一條暖暖的雙人圍巾呼著氣、曾經在你幾乎要放棄的時候送上戒指逗你笑,你在他鏡頭裡的笑靨和照片上的無邪,都真實地像是昨天,要你如何相信,他會就這樣放棄你也放棄愛情?
(3) 很美(High Aesthetic Value):「菊花殘,滿地傷,你的笑容已泛黃;花落人斷腸 我心事靜靜躺……」同樣是失去所愛的人,方文山的《菊花台》就能將繾綣離別,掙扎糾結,描述得美麗如詩。倘若你的失落,可以用一種美來呈現,那麼你的傷悲,似乎也可以笑中帶淚。
(4) 傳遞訊息(Message Music):「不再去說從前,只是寒喧,對你說一句,只是說一句:好久不見」這首歌說了好多好多,那些你不知道該怎麼說出口的語言,好多梗在喉嚨的那些猶豫數年,好多的抱歉,好多的思念,就算只是一句《好久不見》,陳奕迅都幫你深情地說了一遍。
發現了嗎?這些選擇的理由,都脫離不開兩個主要的部份:(a)你會聽這些歌,是因為代替你的心和嘴巴。它們懂你、痛心卻精闢地描述你的過去,並幫你說了一些,你一直想說的話。(b)你從這些音樂當中,將悲傷昇華。發現所有的離別都伴隨著美,所有的傷悲都有不同的體會。
或許五月天想錯了,面臨失去所愛的巨大悲傷,我們要的從來不是一個可以瞬間貫徹快樂的方法,而是一個能看見過去的回憶、接住悲傷過去的歌曲,陪伴自己一點一滴,並發現這段關係中,其實曾經美麗(Aesthetic)。事實上,Van den Tol與Edwards(2014)後續的研究中也的確發現,只有美麗的悲歌才有療癒的效果(Mood Enhancement)。
當我們終於能從他的背叛中看見他還是不錯的,終於能瞭解所有的泛黃,都有它泛黃的理由,終於聽見下雨的聲音,然後發現大雨過後,還有彩虹,他的離開或許還是沒有答案,但或許你會開始承認,自己不是怕失去,而是怕一個人,然後慢慢地找到,屬於各自的前程<3>。
註解
<1>實驗材料:西班牙歌曲,Thalia於2004的《Regresa A Mi》,以及瑞士歌曲,Säkert!於2009的《Och jag grät mig till sömns efter alla dar》
<2>這是其中一首《REGRESA A MI》回到我身邊的歌詞,好悲傷啊!
<3>但是這首《傷心的人別聽慢歌》還是很紅(2013 YouTube熱門點閱前十名),甚至有些人聽完之後,覺得後座力很強,悲傷像是海浪一樣打上來,為什麼呢?我的想法是,五月天巧妙地運用了Mori & Iwanaga (2013)的歌詞/歌曲區分技巧。你可以試試看只看歌詞,將它配上悲傷的音樂──或許你會有不同的發現。
延伸閱讀
1.Ferguson, Yuna L., & Sheldon, Kennon M. (2012). Trying to be happier really can work: Two experimental studies.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8(1), 23-33. doi: 10.1080/17439760.2012.747000
2.Garrido, Sandra, & Schubert, Emery. (2013). Moody melodies: Do they cheer us up? A study of the effect of sad music on mood. Psychology of Music. doi: 10.1177/0305735613501938
3.Huron, D. (2011). Why is sad music pleasurable? A possible role for prolactin. Musicae Scientiae, 15(2), 146-158. doi: 10.1177/1029864911401171
4.Lee, C. J., Andrade, E. B., & Palmer, S. E. (2013).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preferences for mood-congruency in aesthetic experience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40, 382-391.
5.Mori, K., & Iwanaga, M. (2013). Pleasure generated by sadness: Effect of sad lyrics on the emotions induced by happy music. Psychology of Music. doi: .1177/0305735613483667
6.Van den Tol, A. J. M., & Edwards, J. (2014). Listening to sad music in adverse situations: How music selection strategies relate to self-regulatory goals, listening effects, and mood enhancement. Psychology of Music. doi: 10.1177/0305735613517410
7.Van den Tol, Annemieke J. M., & Edwards, Jane. (2013). Exploring a rationale for choosing to listen to sad music when feeling sad. Psychology of Music, 41(4), 440-465. doi: 10.1177/0305735611430433
作者:海苔熊 科教中心特約寫手,專長領域為兩性關係、親密關係、社會心理學以及正向心理學。
責任編輯:Kerina Huang
我的音樂實驗發現,播放整首情傷歌曲時,聽眾的手指溫度在歌曲後段會止跌回升,轉為正向情緒(如:愉悅放鬆)----所以聽情傷歌曲不能只聽一半,要聽到結尾才會有正面效果
真的嗎?!如果是這樣就太令人興奮了
你的研究有成文可以參考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