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沙龍】聽豬說故事:豬教我的事

本次科學史沙龍講座中,國立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朱有田教授帶領聽眾深入探討了豬的品種與多樣性,並藉由多項案例與研究資料,說明動物在馴化過程中的變遷與重要性。朱教授不僅分析了工業化對養豬業的影響,也探討了基因多樣性與品種選擇對現代豬隻的重要性。隨著馴化與科技的進步,許多豬品種的特性逐漸改變,但著重特定品種的養殖,也伴隨某些本土品種或基因多樣性的喪失。在這場演講中,朱教授以其專業的角度,向聽眾呈現了豬隻品種的豐富多樣性,並深入討論了人類如何在馴化的過程中,塑造了這些動物的形態與功能,從而促進了養豬業的發展。

Read more

一個究竟該隸定為「狐」、「狼」還是「豬」的甲骨文字

甲骨文裡有個以「亡」為聲符和未知動物為形符的字,由於形符與「犬」字相似,多隸定為「」,從卜辭可知是表一種常見的田獵動物,捕獲數量甚多。學界對該字的釋字見解不一,主要分成「狼」與「狐」兩派,由於皆從古音角度著眼,迄今仍莫衷一是。另有學者認為這個形符動物其實是「豕」,故應隸定為聲符「亡」、形符「豕」共組的字,推測該字即後來的「豬」。另有學者認為甲骨文的「狼」與「狐」其實都是形聲字,前者以一個形似口袋,一端或兩端以繩索綑紮的囊狀物為聲符,讀為「囊」,後者以一個外形如瓠瓜且釋為「瓠」的字作聲符,但二說並沒有決定性證據。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