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日誌】1956年7月20日:微中子的發現

科學研究的突破與發現總是循著脈絡環環相扣。有了貝克勒在1896年歪打正著發現鈾鹽的放射性,才開啟了後續一連串對於輻射、核能、帶電粒子射線等的研究。而在研究β衰變過程中,離奇地出現了違反角動量守恆的現象,包立於是大膽提出了有種質量極小的粒子被釋放出來的假設,而後費米又進一步完善假設,提出費米β衰變理論,「微中子」以傳聞中的幽靈型式首次被大家認識。而這隻幽靈在隨後的二十年當中,不斷透過各種實驗結果證明自己的存在,但始終無法見到它。直到1956年7月20日,瑞恩斯與科安將氫靶放置在原子爐附近,透過液閃爍偵檢器偵測光子信號間的關聯性,確定了微中子真實存在,讓這個「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神祕粒子被科學界接受。

Read more

【大宇宙小故事】47 海姑蘭之夜

海森堡年紀輕輕就立下宏願,堅持使用「可觀測的物理量」建立一個統一的量子物理體系。然而,正應了積勞成疾這句話,1925年六月初,他剛從丹麥回到德國不久,突然罹患嚴重的花粉熱,整張臉腫得像被痛毆一頓。於是他向玻恩請兩週病假,離開他們的大本營哥廷根,前往一個以「草木不生」著稱的渡假勝地療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