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幾個商、周文字談古代中國的「書寫」

毛筆是中國的傳統書寫、繪畫工具,自古有蒙恬發明之說,但古漢字與考古出土文物均可證此說不真。毛筆的使用在中國至少有五、六千年之久,甲骨文、金文字形也反映了商周時期毛筆的應用,當時書寫的主要載體可能是簡牘。考古出土文物可見毛筆在戰國至漢代的製作技術演進,墨塊遺留則顯示秦漢時期的墨並沒有固定的形制,都需於書寫前放於硯上,加水研磨使用⋯⋯

Read more

戚戚我心 – 古漢字的「戚」與「我」

本文從考古學與文字學的角度講述「戚」與「我」二字的造字創意,說明「戚」是目前發現於中國青銅時代早期墓葬內的一類玉石製小型鉞形器,具有窄長平刃或圓刃、兩側帶扉牙、器身帶圓形穿孔特點,應是一種禮器。另根據甲骨文與商代晚期金文,說明「我」是一種明顯有齒刃,外形似鉞的儀仗器,且與「戚」相同,都用於祈雨、武舞活動或象徵權力。目前商代器物中未發現與字形相似的器物,但西周時期一種刃端具有三叉形的武器很可能便是「我」的原型。漢字中唯一保留「我」兵器義的,只有義與羲字。

Read more

古漢字中的「象」與「為」字以及古代中國環境變遷下的大象

從 2021 年中國雲南西雙版納野象北遷事件談起,講述中國古代的大象、與象有關的商周時期考古文物、甲骨文的「象」與「為」字、中國大象在歷史時期逐漸退居西南一隅的原因,同時介紹近年有關中國史前與歷史時代早期漫遊於北方的大象可能不是亞洲象,而是古菱齒象的新論點⋯⋯

Read more

解密甲骨文:發現、性質與文字特點

甲骨文是時任國子監祭酒的王懿榮在1899年意外發現的,並在二十世紀初為眾人所知。商王室貴族利用無形的神鬼來強化其王權統治性,舉凡國家大小事,在進行前都要預先向上天進行卜問,以獲得正確的行動指示。商人將占卜之事與驗證結果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即今日所見甲骨文,帶字甲骨即商代王室貴族用於占卜和記事的文書。今日的漢字正是由甲骨文一路演變而來,字形構造主要由「構形元素」和「字綴」兩部分組成,並可用六書標準進行簡單的分類。甲骨文構形是根據所欲表達的意義建構而來,可分為「表形」和「構形」模式,並具有一字多體的特點。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