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孩子的教育不能等─學齡前兒童的數字概念攸關小學數學表現

分享至

最近《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線上期刊所發表的一份新研究指出,學齡前兒童在未接受正式數學教育前的數量估算能力,可以用來預測他們進入小學後的數學能力。這份研究由甘迺迪.克瑞格研究機構(Kennedy Krieger Institute)執行。

圖片出處:susanrm8@flickr

編譯 | 汪芃

人類與生俱來的數字概念

      人類具有直覺的數感(number sense,即自然而然了解數字、數字的大小及彼此之間的關係、數字運算後將如何改變等的能力),舉例而言,我們不需要仔細去數,只要看一眼就能輕易指出兩個容器裡哪個裝了比較多東西。這種能力的人在一出生時便具備,並會在發育期間逐漸增強。雖然兩個數量相差懸殊時(例如30件物品之於15件物品),要比較數量大小很容易,但如果需要比較兩個大小相近的數字時,就會需要更精準的判斷力。要評估學齡兒童的數感能力,通常以他們的數學表現來檢視,然而這種直覺的數感究竟如何為學齡兒童的數學能力奠基,先前大家始終不清楚。

孩童數學能力在學齡前便可一窺究竟

      而這份最新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托兒所或幼稚園兒童估算數量的能力,就能預測他們兩年多後就讀小學的數學考試表現。這種關聯性似乎只侷限於數學能力,因為研究發現,學齡前的數字能力和其他能力都不相關,如表達詞彙能力、唸出東西名字的能力(例如讀出字母及數字)等。

      這份研究的主持人是蜜雪兒.馬索科(Michele Mazzocco)博士,她是甘迺迪.克瑞格研究機構數學能力發展計畫(Math Skills Development Project)的主任,她表示:「無論是幾歲的兒童,他們彼此之間的數字及其他非數字認知能力都有很大的差異。先前的研究資料已經指出直覺的數字能力和正式的數學學習之間有關聯,而我們的研究就是想根據這些資料,了解學齡前測得的數字能力能不能用來預測孩童數年後接受正規數學教育時的數學表現。」

      馬索科和美國约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學者麗莎.費詹森(Lisa Feigenson)及賈斯汀.賀伯達(Justin Halberda)攜手研究,他們針對17位曾在學齡前參與一項數字能力研究的孩童(7女10男),檢測他們目前的數學表現。這些兒童在3、4歲時,曾在研究的實驗中判斷兩組物品的數量多寡,例如紅色和藍色蠟筆哪種比較多。而在這份兩年多後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測量了這17位兒童的數學能力;他們使用了標準的數學評量題目,可檢測多種能力,包含計數能力、數字讀寫能力及基本的算術能力。

      馬索科說:「我們發現兒童年幼的數字能力對於他們在正規數學學習中的表現竟有這麼大的影響,這很驚人,但未來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才能進一步了解能否在兒童很小時便改變他們的這種能力,以及這類能力究竟如何影響數學表現,還有這類能力和目前已知會影響數學能力的因素是否相關。」

--

研究出處:Preschoolers' Grasp of Numbers Predicts Math Performance in School Years; Early Number Sense Linked to Elementary Math Scores (Science)

責任編輯:Nita Hsu

(Visited 54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