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200年魚群數量資料 重見天日

分享至

■ 過去關於海洋魚類的研究苦於欠缺歷時性的「魚口普查」資料,無法具體描述漁業等人類活動對魚類造成的衝擊。現在科學家統計歷史資料,讓地中海域的魚類「黑歷史」重見天日。

journal.pone.0015502.g001
這是一位博物學者列的物種目錄,研究人員用以估算過去的魚群數量。《PLoS ONE》期刊/Cori C.I.

編譯 ∣ 汪芃

  科學家找出一批地中海海域海洋生物的古書及記載,詳加研讀後,補足了歷史上魚群資料200年的空缺。

  這些魚群數量資料整理自1818年到2000年間博物學者的記載,以及魚市留下的資料。資料顯示,亞得里亞海(位於義大利東方)海域的魚類數量在這段期間明顯下滑;現今全球漁業面臨偌大危機,這些數據正好可作為衡量現況的指標。

  這份研究於11月17日在《PLoS ONE》期刊中發表,作者指出:「了解過去幾百年來魚群數量的變化趨勢,會影響保育政策和海洋資源管理。」作者群並表示,過去漁業科學的學者忽略歷史資料,已導致這個學科的「歷史短視」,小覷了自然資源日益枯竭所帶來的影響。

  學界之所以忽視歷史資料,原因很簡單。在1950年代以前,從來沒有大規模的海洋生物調查,且以前的人不像現在的人這麼重視自然資源,也缺乏保護自然資源的動力;過去多半只有漁獲量的記載資料,以及博物學者對水中生物的質化描述。

  這次這項研究,由一批義大利的生態學家及海洋學家組成團隊,研究人員為了蒐集所需的資料,走遍6個歐洲城市的圖書館、博物館和檔案館,最後共蒐羅36本博物學者的著作,以及數十筆魚市的漁獲量詳細資料,整理出過去近200年的資料。

  研究人員採用統計方法,匯集整合博物學者的質化記載,以及魚市的漁獲紀錄,把亞得里亞海域255種魚類數量變化的趨勢理出了部分輪廓。

  1800年時,鯊魚約佔亞得里亞海域魚群總數的17%,而底棲生物(如鱈魚、比目魚、鮟鱇魚等)佔了27%之多。到了1950年,鯊魚數量比例跌至全海域魚群的11%,底棲生物也減少到魚群總數的20%;而海域中體型較小、繁衍速度較快的魚種,在全部魚群數量中佔的比例,則從本來的12%,增加到超過28%。

  「軟骨魚類(Chondrichthyes)非常不耐人類活動侵擾,特別是漁業活動。」研究作者群指出,這主要是因為軟骨魚綱的魚類體型大、生長速度緩慢,加上有特殊的繁殖習性。漁夫捕這些大型魚類,體型較小、行動較靈活的魚種就不那麼常被(鯊魚或人類)捕食,因此得以大量繁衍。

  自20世紀中葉以來,受人類活動衝擊,魚群數量日益減少,這個趨勢已成事實,且情勢十分危急;加上非本地魚種入侵、棲地改變、環境污染等因素,都導致各種魚類數量變少,且魚群生態愈趨脆弱。此研究的作者群表示,雖然1950年以前的漁業活動究竟對魚類造成多少壓力,還無法明確評估,但「這份研究結果顯示,工業革命以前的漁業(對亞得里亞海域的魚群)就已經形成很大的衝擊了」。

  雖然這個研究並沒有評估全球的魚類生態史,然而善用陳年的海洋生物紀錄,整理出有用的數據,若想評估其他區域的魚群生態史,用這個方法或許也十分可行。

  研究作者群在論文中表示:「博物學者觀察魚類的第一手敘述,長久以來一直受漁業生物學家漠視,被斥為『不是精確的描述』、『並非科學依據』,但現在卻證明是十分有用的資訊,可以幫助我們分析過去的生態,對實地探勘活動出現以前的海洋史更加了解。」

?

原文出處:Coding Early Naturalists’ Accounts Into Long-Term Fish Community Changes in the Adriatic Sea (1800–2000) (Tomaso Fortibuoni, Simone Libralato, Sa?a Raicevich, Otello Giovanardi, Cosimo Solidoro)

責任編輯:MissZoe

(Visited 116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