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社會】個人智慧難影響團體

分享至

■ 我們常看見聰明人聚在一起做蠢事,現在心理學有個研究可以支持這種觀察:個體的智慧無法提升團體智慧,而令人吃驚的是組織向心力、快樂程度一樣不會影響工作的達成。唯一跟團體表現有關的,是組織內白目的多寡。

Dunechaser@flickr
「我覺得團隊裡有人很難溝通...」有時人多未必好辦事。

編譯 ∣ 汪芃

  學界做了一份新研究,試圖定義團體的普遍智力(general intelligence)。目前初步成果顯示,團體中個人的智力,對提升集體智商幾乎毫無助益。

  影響團隊智商的關鍵似乎是社會覺察(social awareness),亦即察覺他人情緒的能力。

  「目前想判斷一個團體優異與否,還沒有一套普遍認可的標準。一個人能不能在各領域有傑出表現,現在似乎已知有一項根本因素;我不禁想瞭解,這個因素是否也會影響團體的表現。」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伍利(Anita Woolley)表示。

  在個人的層面,所謂普遍智力,指的是一個人做不同的認知測驗,表現會如何相似,因此普遍智力代表的是根本的、普遍的智能。聰明才智如何形成,以及與生理及環境因素如何相關,始終眾說紛紜。然而,雖然智能的成因目前還不確定,種種跡象都顯示,每個人確實都有自己的普遍智力。

  伍利及研究團隊為了解集體心智(collective minds)是否也受類似因素影響,召集了600名受試者,分成2至5人不等的小組,讓各小組解決一系列問題。小組完成任務後,研究人員與每個小組和受試者一一面談,評量各小組的向心力和積極程度、每位參與者個別的智商及個性,也評量了一些現有公認會影響團體表現的因素。

  這份研究9月30日於《科學》雜誌(Science)發表,分析成果指出,團體表現有幾個影響因素,但與成員個人的智力完全無關;會影響團體表現的,其實是每位成員的人際觸覺(social sensitivity,或稱『社會敏感度』)、團體中女性所占比例(因女性通常較為敏感),以及團體每位成員發言參與討論的機會是否均等。

  伍利表示,因為人際觸覺和性別較相關,因此,情緒智商高低跟參與討論機會是否一致,其實是影響團體表現最重要的因素。團體表現和成員個人智力無關,和團體向心力也幾乎沒有關聯;此外,與團體的積極和快樂程度也幾乎無關,這點可能會令許多工作的人感到不是滋味。

  「看來我們認為工作時滿意度和向心力攸關工作成效,這個直覺認知有錯誤。」伍利解釋,「但這不代表快樂和向心力是不好的事。」

  伍利計畫在未來的研究中,瞭解團體智力會不會受成員的數量影響,也想瞭解合力工作的比例增加到什麼程度,會讓工作成效不增反減。此外她也想瞭解,如果合力工作的場域轉移到網路上,團體智力會不會有所改變。

  「現在社會的演進使每個人相互關聯,讓我們必須重新思索『智力』的定義,以及與個人表現是否密切相關。」伍利說,「開始有這方面的研究很好。」

?

延伸閱讀:Evidence for a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Factor in the Performance of Human Groups(Science, 2010)、《拒絕混蛋守則》(大塊文化)

責任編輯:MissZoe

(Visited 160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