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大學教授】平凡卻不平凡的遺傳學家|臺大昆蟲系曾書萍助理教授(上)
因緣際會的求學之路
採訪、撰文|韓喬融
審訂|曾書萍 助理教授
曾老師自2022年8月開始在臺大昆蟲系任教,研究主題和方向主要是使用遺傳學作為研究工具,專注於入侵害蟲學和都市昆蟲學的研究。曾老師自認自己是一個平凡的人,小時候並沒有明確的夢想和未來的目標。主要是在高中時期發現自己在生物學方面表現不錯,對大自然也有一定的興趣,於是順其自然地在大學時期就讀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
當個平凡人沒有關係,但要記得把握機會,多方探索,找到自己的興趣
真正確定自己喜歡研究是在大學時期。當時,曾老師加入了許多不同領域的實驗室擔任小幫手,包括生態實驗室(參與溪哥的野外調查)、動物行為實驗室(觀察魚打架)、和神經科學實驗室(研究壓力對老鼠學習行為的影響)。她自己的專題研究則是關於小鼠的微生物相。透過參與和觀察不同領域的研究過程,曾老師逐漸發現自己對研究的興趣。她認為,研究過程中的解決問題和發現問題的過程極為有趣,並確定自己喜歡生態演化相關的研究。
對於曾老師而言,大學是一個解放自我的時期。除了必修課程之外,她開始可以自由安排自己想選修的課程,並有更多時間去探索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當時,曾老師在大一大二還沒加入實驗室時,並沒有特別在意成績,而是非常積極地參加系上和學校的各種活動,並與朋友一起玩樂。然而,加入實驗室後,她的指導老師陳俊堯老師對她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首先,指導老師對她進行了實驗問題思考的訓練。他要求學生自行挑選感興趣的文獻閱讀,並提出見解或問題,這對曾老師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啟蒙。過去,她習慣被動接受課本上的知識,很少主動去探索自己感興趣的議題。隨後,曾老師嘗試申請國科會的大專生計畫,當時指導老師退稿了超過十次。通過這些經驗,她學會了如何發現並改正自己的錯誤。雖然過程中有些挫折,但當計畫最終通過時,那種成就感無疑是對她努力學習的極大肯定。除此之外,由於實驗的關係,每隔幾小時就需要收集樣本,因此必須在實驗室過夜。當時,同儕們會義氣相挺地一起留守在實驗室,這段共同奮鬥的經歷培養出深厚的革命情感,成為額外珍貴的收穫。
慢慢地,心中開始有了目標,確定要繼續往研究的道路上邁進。為了讓自己的研究和實驗能夠做得更好,曾老師開始奮發向上,努力念書,為研究所做準備。
曾老師回顧這一路走來的歷程,認為大學不僅是一個充滿自由的時期,更是體驗各種實驗領域並找到興趣的絕佳時機。因為到了研究所後,可能就沒有那麼多時間和機會去探索。所以,想藉此鼓勵學生,如果有機會的話,在大學時期可以盡量多方嘗試並探索自己的興趣。
從蜥蜴和兩棲爬蟲類研究誤打誤撞走入螞蟻研究
皇天不負苦心人,曾老師在碩士班時如願進入臺師大生命科學系生態演化組林思民老師實驗室就讀,期間進行了蜥蜴的族群遺傳研究,接觸了大量遺傳學分析工作,並參與了青蛙遺傳以及緬甸蟒的追蹤研究,發表了一些研究成果。碩士畢業後,她確定自己對族群遺傳研究的熱愛,並希望繼續到國外深造。然而,當時聽到一些學長姐和朋友分享,出國深造即使有獎學金,最初也需要一筆不小的費用。因此,曾老師決定先當研究助理,存錢以備日後出國深造之用。
當時,曾老師無比確定她喜歡族群遺傳研究,但對於研究對象的物種並沒有特別的偏好。因緣際會之下,她到了臺大植醫學程擔任研究助理,開始接觸螞蟻的遺傳學研究。螞蟻對曾老師而言,幾乎是近乎完美的研究系統。以往進行脊椎動物的遺傳學研究時,常常會受到操作上的限制,許多行為只能在野外觀察,無法在實驗室中進行。然而,一些螞蟻種類可以在實驗室培養,不僅實驗操作方便,還能進行行為觀察,彷彿以上帝的視角觀看螞蟻的微型社會,這種感覺十分神奇。此後,曾老師開始對於螞蟻研究的熱愛,甚至放棄出國深造的念頭,直接在臺大就讀博士班。
意料之外的日本留學之旅
在進入博士班就讀後一年左右,當時的主要指導老師楊景程老師突然拿到日本京都大學的正式職缺,並詢問曾老師要不要一起去京都。這樣戲劇性的消息完全出乎曾老師的意料——她有考慮過出國深造,可是卻從來沒想過是日本。最後,曾老師還是鼓起勇氣,申請京都大學的博士班,並且放棄在臺大就讀的博士班。
制度、語言和文化的多方面衝擊對於求學之路毫無疑問地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對曾老師來說,一切決定來得太突然,來不及準備學習日文,因此在最初的半年裡,常常因語言不通而買錯實驗器材,或者遇到業務人員直接嚇跑的情況。此外,在日本,修業年限通常是三年,要在這短短的時間內完成博士班的學業對任何人來說都是極大的考驗。
儘管如此,曾老師感到自己幸運,因為當時的實驗室有許多國際學生,這讓她在實驗溝通上沒有遇到太大的困難。指導老師吉村剛以及楊景程老師也提供很大的支持,同時,學校為國際生提供了非常完善的系統,包含國際生的學務處、教務處、宿舍以及許多協助和關懷等。因此,曾老師在日本的求學過程整體而言算是相當順利。
當時主要專注於針對螞蟻的全球入侵進行研究,並因緣際會結識了許多相關領域的學者,展開了跨國合作。在博士後研究員期間,曾老師的老闆也正是她在博士班期間結識的人。
飛越太平洋的博士後研究之旅
博士班畢業後,曾老師到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Professor Chow-Yang Lee研究室進行博士後研究,因為自覺以往的研究主要以入侵螞蟻的遺傳學為主,較少參與實質害蟲防治,因此想藉此往入侵害蟲和居家害蟲的防治應用方面嘗試發展,包含白蟻、胡蜂和蟑螂等相關的研究。由於過去較少有族群遺傳學家投入到都市昆蟲防治研究,曾老師想結合自身所長,從遺傳的角度,為害蟲防治做出貢獻。
除了研究之外,從日本到美國的文化差異和文化衝擊對於曾老師而言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提到,在日本,人們格外地重視團隊合作,實驗室的成員經常一起行動,而學校和指導老師們對學生的關懷和照顧無微不至。然而,在美國,她感受到的是更強調個人獨立和自主性。這些文化差異並無優劣之分,僅是不同的價值觀和社會習慣,需要一些時間去適應和理解。這些經驗和文化差異雖然可能增加了求學和工作中的挑戰;但對曾老師來說,卻也是十分深刻的觀察和難得的體驗。
當一條路走不通時,不妨勇敢地去找其他路,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風景
也許現在再往回看,會覺得曾老師一路走來,整體而言相當順利且順遂。然而,事實上,曾老師也經歷過許多困難和挫折。印象最深刻的經歷是,在博士班期間需要發表三篇文章,第一篇文章寫完之後寄給共同作者,但等待回覆花了很長的時間。最終確實獲得許多寶貴的建議,來回修改後,這篇文章從寫好到投稿出去大約花了一年半以上的時間。
在等待的過程中,曾老師感到十分挫折和無助,尤其是考慮到修業年限和經濟壓力。然而,她沒有止步不前,而是在等待的同時積極進行其他研究題目。最終,她在等待期間進行的兩項研究比第一篇更早完成並發表了。曾老師認為,雖然當時感到焦慮和煎熬,但很慶幸沒有陷入第一篇研究的挫敗中,而是積極開展其他研究,最後才能在修業年限順利畢業。
人生也常常會遇到類似的事情吧!即使很努力了,還是有可能會遇到很大的挫敗,這個時候難免會感到沮喪。但重要的是——先不要急著氣餒,當這條路走不通的時候,可以嘗試尋找其他的路。也許在新的嘗試中會遇見意想不到的風景,並獲得意料之外的收穫和成果。
✨延伸閱讀:《【開箱大學教授】平凡卻不平凡的遺傳學家|臺大昆蟲系曾書萍助理教授(下)》、《【開箱大學教授】發現Aha的時刻|臺大物理學系王喬萱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