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大學教授】從浮球到風箏|臺大地質科學系郭陳澔教授

分享至

從浮球到風箏

採訪、撰文|湯  淨

審定|臺大地質科學系 郭陳澔 教授

臺大地質科學系 郭陳澔 教授|來源: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你說未來要幹嘛,其實完全沒有概念。就是人生好像每三年就要考一次試,考完就換一個環境,高中、大學基本上就這樣子。也沒想說:我未來要幹嘛?完全沒有想到,甚至到大四才緊張。」

一路走來,郭陳澔多方探索,看似沒有限制自己的發展,實際上,是也不確定自己想要什麼──高中就讀二類,因為生物讀不懂,文科又不行,能力限制選擇;大學選擇地質系,因為分數剛好到那裡;考取研究所,因為「好像需要」繼續讀書,不然自己不知道要幹嘛;進入氣象局,當了四年的研發替代役,因為那是當下最好的選擇──直到就讀博士。

 

北漂大都市:喝香灰水長大的鄉下囡仔「適應」臺北

在小一時,郭陳澔的父母親因經商失敗,跑路到臺北,姐弟三人則來到臺中大甲,和外公、外婆住在一起。本以為在鄉下地方就不會被追債,殊不知他的姐姐被人鎖定,差點被綁走。因為這次驚險的事件,姐弟三人儘快搬上臺北,這才和父母親團圓。然而,從鄉下到都市,要跨越的不只是距離,還有對環境的不習慣。

最不習慣的一點就是說國語。當時還在推行「說國語運動」,若被老師聽到講臺語,就會被罰錢。對於從小講臺語的郭陳澔來說,這無異於把他丟到語言不通的世界。在大甲,臺語跟民俗信仰是王道:「我們小時候常喝香灰水的,我外婆很迷信阿,她覺得小孩要健康長大就要喝這個」;在臺北,小孩不喝香灰跟符水長大,講的是字正腔圓的國語,不是郭陳澔這種四不像的臺灣國語,郭陳澔因此成為同學眼中的異類,甚至是次等公民,整整有一兩年都非常痛苦。直到加入躲避球、手球的校隊,郭陳澔才藉由打球,慢慢融入同學的生活。

升上國中的時候,他恰逢學區轉換,能夠選擇到和平國中或大安國中就讀。兩所國中的風氣與學生組成完全不同,因為父母希望郭陳澔好好讀書,便毫無懸念地選擇大安國中。進到其他同學們父母親的社會地位相對較高的環境,身邊相處的同儕的價值觀、思維都和以往不同:他們家欠債,而同學家用的是金馬桶,抽屜打開還有零用錢。

如同浮球在水面一樣,郭陳澔的成績不特別突出,卻也不會沉沒,他進入混合班——在這之前的班級都是俗稱的「好班」,在此以後的班級是「放牛班」——就連班排成績也是不高不低,在三、四十名同學當中排名十幾。

 

趕上錄取線,漂到建中:國中翹課打電動,高中打球找自信

那時的國中升高中考的不是會考,而是臺北市聯招跟省聯招,若想進入臺北市的高中就讀,則要考臺北市聯招。當時臺北市聯招有九所高中,郭陳澔的模擬考落點都落在最後一所──泰山高中,但在正式考試時,他卻憑著臨時抱佛腳、過人的考運考上建國中學。當他媽媽看到這個結果,眼淚便撲簌簌地流了下來,原因無它,他的媽媽不敢相信!這個三不五時翹課打電動、三天兩頭被叫去訓導處的兒子,竟然可以考上建中。

郭陳澔的叛逆,體現在他會對著副班長說:「你幹嘛記(翹課)阿」;體現在他會翹課打電玩,被訓導主任打腳底板,痛到站不起來;體現在跟班上成績較低的學生混在一起。唯獨上國中時,「我媽拒絕讓我進去(國中校隊),我有抗爭,她不行就算了。」郭陳澔沒有進入校隊,相對融入班上同儕中。

進入建中時,郭陳澔只比錄取分數高上幾分,可以說是吊車尾進到建中的。在往後的考試中,他也經常是全班倒數兩三名,令他挫折不已:「其實那時候心裡會受挫,除了打球可以獲得自信,其他學業上都沒辦法獲得自信。」但也沒有辦法,畢竟其他同學們的程度就是比他高上太多。唯獨打球,似乎是他可以發揮的地方,遂將心力都投注在這上面。

在大學期間,除了地質系的課,郭陳澔還修習許多跨學院的課,摸索自己到底喜歡什麼。對他來說,這是一個試誤的過程,各個領域在試過以後,若發現自己的成績堪堪及格,便沒有繼續深入。除了各種課程,郭陳澔也花費大量的時間打工,賺取自己的生活費。他曾在百貨公司周年慶數折價卷,也曾在補習班擔任函授課程的錄影工讀生。糊里糊塗讀完碩士的郭陳澔來到氣象局擔任研發替代役,對他來說,未來是沒有顏色的。

 

風箏啟程:為愛出國,擁有羈絆

在氣象局的四年中,他就像讀了第二個碩士,從零開始認識地震。之後,師母規劃出國留學,「如果沒有跟著她出去,我們可能就這樣結束了」。因為這個原因,愣是將什麼規劃都沒有的郭陳澔帶往留學的路上。後來他也順利考上公費留學,來到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研究臺灣造山運動,也因為這項跨國的整合研究計畫打開了跨領域的視野,而他真正體會到研究與思考問題的樂趣就是在這時候。郭陳澔笑著說:「或許這就是開竅的感覺吧!」

從親人的眼光看來,郭陳澔的人生擺盪不定,「就像水裡的浮球,看到附近情況怎樣,我就跟著載浮載沉,永遠沒有盡力。」這是郭陳澔的父親對他的評價。問郭陳澔覺得如何,他笑了笑說:「我覺得他講的是對的,我人生前半部分確實是這樣,完全沒有目標。」他從來不是前幾名,課業上永遠無法給他自信,他只能從他處尋,不斷地試錯與摸索。直到遇到師母,他才興起一種「想要」,跟著她一同出國讀書;後來又遇見了博士班的指導教授,開啟了人生新的視野。郭陳澔的父親常對他說:「風箏能飛多遠就儘量飛吧!」而這浮游著的風箏,始終是由他所建立的家庭與父母的期盼所牽繫著。

博士後時,他又面臨人生的抉擇:要繼續留在學界,還是去產業發展?在當時猶如愛情或麵包的抉擇,以策略顧問為業的老婆便跟他一起釐清自己的需要,最後選擇留在學界(愛情)。對於郭陳澔來說,他很幸運,在老婆的全力支持下,可以選擇自己有興趣的事業。對於現在的人來說,透過教育翻轉人生的可能性頗低,但對於郭陳澔,翻轉人生著實發生在他的身上。

 


本篇文章開放提問留言,歡迎有興趣的朋朋留下你的問題。備註:科教中心CASE報科學保有審閱問題的權利。

 

(Visited 142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