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帝」字與商代的「上帝」(上)
商代晚期甲骨文的「帝」字異體字相當多,在卜辭裡也可見到與「上」字連用,稱「上帝」,多表一位地位極高,又稱「上帝」的神祇,祂擁有類似於人間,稱之為「帝宗」的朝廷,麾下則有各種神祇僚屬,其權能主要在主宰天氣、支配年成、左右城邑安危、保佑戰事勝利、降禍福和左右商王安危等方面。「帝」字的造字創意迄今沒有定論,過去有花蒂、用於燎祭的薪柴、天文觀測北極天中等說。
撰文|江柏毅
商代晚期甲骨文的「帝」字異體字相當多,較常見的寫法是頂部有一橫畫,下方連接一個「木」字形,「木」的筆劃交叉點上另有一短橫畫穿過,橫畫兩端則各有一豎筆相連,整體呈倒置的「工」形。另有些「帝」字以晚期甲骨文的「不」字形為主體,於「不」之上新添一短橫畫,且同樣有個似倒置的「工」形橫亙於「不」中段,這樣的字形在晚期甲骨文中較為常見,也可在晚商青銅器二祀 [弋卩] 其卣、四祀 [弋卩] 其卣和版方鼎銘文中見到。西周金文的「帝」字承繼的是晚期甲骨文字形(圖一、二)。
殷墟出土的甲骨中有相當數量的卜辭與「帝」有關,根據1950年代中期以來的研究,該字主要表商代晚期的一位神祇,卜辭裡也可見到它與「上」字連用,稱「上帝」。帝與商代的多種自然神(如四方風、雨、河、岳等)、祖先神(如先公、先王、先妣、舊臣等)不同,居於天(註一),地位特別崇高;祂擁有類似於人間的朝廷,稱之為「帝宗」,麾下有「帝史」、「帝臣」、「帝工」、「帝雲」、「帝五臣」、「帝五丯臣」等僚屬(註二)。從許多貞問可知,其權能主要反映在主宰天氣、支配年成、左右城邑安危、保佑戰事勝利、降禍福和左右商王安危等方面。
(一)主宰天氣
商人認為帝擁有主宰雨、雲、霧、雷、雹、風的權能,各種氣象變化都出於帝的命令。卜辭裡有「帝雲」、「帝風」等詞,說明雲、風等自然神附屬於帝,接受著帝的命令。在卜辭裡從來沒有商人直接向帝祭祀禱求的紀錄,凡商人有所求時,總是倚靠其他神祇代為轉請,似乎因為帝是不可望、不可及、看不見,也摸不著的至高存在。商人往往透過對各種自然、氣象神的祭祀貞問,戰戰兢兢地揣摩帝的意志,以得知帝是否命令下雨、打雷、颳風、出霧、降雹、降旱等氣象變化。
(二)支配年成
商人對天氣的卜問多出自對收成豐歉的擔憂,原因即在於前述各種帝所主宰的變化會對整年的農作收成帶來顯著影響。卜辭中常可見到帝是否會給予充足雨水的卜問,如「帝令雨弗其足年?」、「帝令雨足年?」,當雨量不足時,商人也會卜問帝是否降旱。卜辭裡的「足年」、「受年」指的是豐收,而「害年」則指危害莊稼。
(三)左右城邑安危
商人認為帝能夠自天下降至人間,左右城邑安危。卜辭裡有「終茲邑」、「弗終茲邑」之問,意思即帝是否會滅絕此邑。卜辭中亦有「帝毋其既入邑摧」之語,意在探問帝該不會在降入城邑後帶來毀滅性災害吧?
(四)保佑戰事勝利
商王在征伐方國前往往會卜問帝是否會保佑戰事,以取得勝利,如《合》6664「甲辰卜,爭貞:我伐馬方,帝授我佑?一月。」、《乙》3787「伐邛方,帝受我[佑]?」、「伐邛方,帝不我其受佑?」
(五)降福禍、左右商王的安危
帝的喜憂也直接干係到對下民的為祟或降佑,卜辭裡常見商王在舉行某事之前會卜問「帝若」、「帝弗若」(註三),以探詢帝的態度,如《合》14203「…貞:王作邑,帝若?」意思即商王建設城邑,貞問帝是否從其善、使順利;或如《合》6746「己未卜,爭貞:我立史,帝[若]」?」「己未卜,爭[貞]:[帝]若?」表商王欲舉辦「立史」典禮,貞問帝的態度。另外,卜辭中也有「帝其降永」、「帝弗降永」之問,意思是貞問帝能否降下長久的福祉;相對地,卜辭中也有「今帝隹降摧」、「帝不隹降摧」的卜問,意思是貞問帝是否會降下毀滅性的災害。另從《合》14222「…隹帝肇王疾?」、《乙》5432「貞:帝其乍我孽?」、《乙》「貞:不唯帝咎王?」可知商王是否患疾、病情加重,也都由帝來左右。故卜辭裡亦見「帝弗缶于王?」、「帝弗左王?」、「帝若王?」等問題,意在貞問帝是否會保佑、輔佐商王。
在卜辭中往往也可見到商王的先王是否「賓」於更早的先公、先王,並同時「賓」於帝的貞問,如《乙》2455「下乙不賓于成?」、「下乙不賓于帝?」、《乙》7434「大甲不賓于成?」「大甲賓于帝?」等。對於「賓」字之義學界看法不一,或認為表賓配左右,相關貞問是預設更早的先公、先王與帝同屬一個世界,而問先王是否能與先祖、帝同列。這樣的看法似乎也默示著帝可能是商王的祖神。不過,另有學者認為商的先公、先王其實並不與帝同屬一個世界,而是帝在最上層,先公、先王在中層天地間;賓之義是陳列、位列,而相關貞問是表死去的先王在升天後是否能朝見上帝,位列於上帝左右並獲得配享。
「帝」字在卜辭中除了表這位地位崇高的神祇,也有在該字後加日干名的用法(註四),如帝甲、帝丁,表商王對死去父王的稱號,也就是廟號,意義同於商人稱先公報丁、報乙、報丙之「報」,和示任、示癸之「示」。商代最後兩位商王分別是帝乙和帝辛,帝辛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紂王,兩位王之廟號均為帝之後加日干名。有趣的是,由於紂王於牧野之戰後自焚於朝歌鹿台,不可能會有廟號出現在甲骨卜辭中,因此帝辛之名可能是後世根據商代之俗所追加給紂王的。
商代晚期「帝」字的造字創意迄今沒有定論。若根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从丄,朿聲。,古文帝。古文諸丄字皆从一,篆文皆从。,古文上字。」「帝」字是一個形聲字;然而,從一個甲骨文「帝」形符號左下角有著一支箭射來的未釋字來看,「帝」字顯然較可能是個象形字。
那麼「帝」所象為何呢?民國以來許多學者認為「帝」字象花蒂之形,是由「蒂」假借而來。此說源自南宋鄭樵在《通志・六書略一・象形第一・艸木之形》所提出的「帝」字「象華蒂之形」(註五),但實際上要將字形解釋為植物形似乎牽強了些,倒置的「工」形也難以聯想為花蒂的一部份,況且學界迄今沒有發現商代有崇拜花的證據,更遑論以一朵花的蒂形來代表前述神格至高的「帝」。另有學者根據「帝」字主體的「木」字形結構比附甲骨文的「尞」字(註六)(圖三),認為「帝」字的造字創意為一捆被綁著用於燎祭的薪柴,但此說與前說同樣無法解釋倒置的「工」形究竟所象為何。
還有學者推測「帝」字的「木」字形其實是商代北極星空中的北極一(小熊座γ,又稱太子星)、北極二(小熊座β,又稱帝星)、北極三(小熊座5,又稱庶子星)與北斗七星尾端的開陽、玉衡和天權星相連、交錯而成的形象,至於橫亙於「木」字形筆劃交叉點上似倒置的「工」形短橫畫,則是右樞星(天龍座α)與少尉星(天龍座κ)的相連一線(圖四)。推測商人在地面觀測北極星空,若欲找尋北極天中位置,便會以枝條模擬上述恆星的相連情況,作為測量工具。此說雖然相當有趣,但商人崇拜天中北辰信仰的假設,和枝條測量工具目前無法通過考古研究的驗證,於文獻方面的佐證也有著過度利用後世文獻推演前代的解讀問題。
在上述看法之外,「帝」字造字創意還有木架上放置女陰崇拜物、束茅為藉形用於灌禘之祭、神柱、巫柱、祭壇之形、巴比倫文字傳入、世界語言同源、通天神樹與規矩方圓結合等說,可謂五花八門,但它們或多或少都有著流於主觀臆測的問題,在此不加詳述。
註釋
註一:根據卜辭研究可知,商代晚期人們的宇宙觀是將下地與上天分為兩個不同但又統一的世界,早期稱「下上」,晚期則改為「上下」。帝可自由穿梭於上、下兩界。
註二:從卜辭所涉及的內容可略知帝五臣和帝五丯臣可能相同,而與可能掌管風的帝史、負責降災予商王的帝工,及職能不清的帝臣(或可能為上帝眾多之臣的泛稱)不同。
註三:「若」在卜辭裡表允諾順從之意。
註四:商代時間範疇系統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系統為主,可單獨運用或組合成六十干支來計日。日干即表以天干來計日。
註五:南宋之際甲骨文尚未發現,因此鄭樵不是根據甲骨文字形推測「帝」字的造字創意。
註六:甲骨文的「尞」(燎)字演變由早期象豎立的木頭在燃燒,轉變為於燃燒的木頭下加上一個火的符號,後又再度轉變為多火點的形象,但最終又回復底部為火符號的字形。燎祭是架木燒火的祭祀行為,也是一種牲品的處理方法,即在火上燒烤牲品。
參考文獻
- Pankenier, David W.
2004 A Brief History of Beiji北極 (Northern Culmen), with an Excursus on the Origin of the Character di帝,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 124, No. 2, pp. 211-236. - 朱鳳瀚
1996〈商人諸神之權能與其類型〉,輯於吳榮曾主編,《盡心集–張政烺先生八十慶壽論文集》,頁167-17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艾蘭 (Sarah Allan),劉學順(譯)
2007〈「帝」的甲骨字形〉,《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二十一卷,第五期,頁5-11。 - 具隆會
2012〈試論甲骨文和《聖經》所見的「上帝」觀比較研究〉,《南方文物》第二期,頁119-125。
2013《甲骨文與殷商時代神靈崇拜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范毓周
2017〈甲骨文中商代的「帝」〉,《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第一期,頁46-55。 - 徐義華
2012〈商代的帝與一神教的起源〉,《南方文物》第二期,頁126-141。 - 常玉芝
2008〈由商代的「帝」看所謂「黃帝」〉,《殷都學刊》第六期,頁35-48。
2015〈讀顧頡剛《黃帝》文談商周之「帝」〉,輯於宋鎮豪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新五輯),頁22-3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陳彩紅、鄧飛
2020〈甲骨卜辭中的「帝五丯臣」〉,輯於宋鎮豪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新十輯),頁403-41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許進雄
2018《字字有來頭:文字學家的殷墟筆記》(人生歷程與信仰篇)。新北市:字畝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 郭靜云
2010〈殷商的上帝信仰與「帝」字字形新解〉,《南方文物》第二期,頁63-67。 - 葉林生
2001〈釋「帝」〉,《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十四卷,第三期,頁309-316。 - 魯剛
2003〈「帝」字解〉,《遼寧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十六卷,第五期,頁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