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學】恐怖電影尖叫有學問

分享至

?■ 突如其來的不規則聲響最讓人害怕,恐怖的尖叫本質就是混亂。儘管看起來好像是常識,不過美國科學家還是分析了一百部電影的片段來證實確有此事。

deeleea@flicker
「嚇死了!剛那是什麼聲音!」恐怖電影的聲音效果可能具有非線性的特質(出處:deeleea@flicker)

?編譯 ∣ 周炳辰

  《活混沌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Chaos) 和《失線性記》(Rosemary’s Nonlinearity) 或許聽起來不像會賣座的驚悚電影名稱(註1),不過每個電影製作人都知道,經過精心設計的混亂尖叫聲是最可怕的。現在,科學家也瞭解其中蹊蹺了。

  一項有關恐怖電影音效的研究,五月二十五日在《生物學通訊》(Biology Letters)上發佈。這篇研究分析上百部電影的聲響和尖叫聲,借此理解人類表達恐懼的方法。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行為生態學家布魯斯坦(Daniel Blumstein)發現電影製作人慣用突如其來的音效喚起情緒。該研究團隊認為不規則、混亂的聲音較難被忽略,尤其動物激動時發出的聲音,具有尋求注意的溝通功能。

  關於這點,奧地利維也納大學(University of Vienna)認知生物學者費奇(W. Tecumseh Fitch)表示,此一研究的結論雖然看起來是老生常談,但卻發掘了過去少人研究的領域。費奇說:「最典型的例子是飛機上的嬰兒哭叫聲,讓人無法忽略,如坐針氈。」

  布魯斯坦團隊的研究對象通常是土撥鼠,不是電影明星。但他認為:「如何誘發恐懼、表達恐懼,或許有共通的規則可循。」他的研究團隊分析了《異形》(Aliens)、《金手指》(Goldfinger)、《安妮霍爾》(Annie Hall)、《綠色奇蹟》(The Green Mile)、《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鐵達尼號》(Titanic)、《魔女嘉莉》(Carrie)、《鬼店》(The Shining)、《黑鷹計畫》(Black Hawk Down)等上百部電影的剪輯段落,每段長達三十秒,包括各種類型的電影,結果發現驚悚片好用不和諧或刺耳的聲響,至於劇情片雖然沒有太多尖叫聲,卻會突然變化聲音的頻率,而冒險片則出人意表地大量使用男演員的尖叫聲。

  澳洲雪梨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ydney)音樂學家維茲比基(James Wierzbicki)表示,電影製作人為求效果扭曲聲音已行之有年,例如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僅僅在《鳥》(The Birds)片頭出現的寵物店使用真實的禽類聲音,其餘那些抓狂般攻擊人類的鳥叫聲都是電腦製作的。

  費奇也指出,一段貨真價實且刺耳的尖叫其實得來不易,甚至困難到電影製作人在兩百多部電影裡都使用同一種令人毛骨悚然的尖叫聲。這個聲音稱為「威廉尖叫」(Wilhelm scream),出自 1953 年的電影《羽河任務》(The Charge at Feather River),如今在許多網站上都可以輕易下載 。

?

譯註:典故出自知名恐怖電影《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與《失嬰記》(Rosemary’s Baby)。

延伸閱讀:原研究摘要 Do film soundtracks contain nonlinear analogues to influence emotion?Chaos makes a scream seem real(ScienceNews)

責任編輯:MissZoe
分享到facebook

(Visited 27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