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臉書、IG可能會讓我們在三級警戒時好過一些嗎?

分享至

距離解除三級警戒已經一陣子,然而人們的生活似乎已和過去有許多不同之處。除了強化衛生習慣,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似乎也不得不因為防疫而變得遙遠。所幸在這個時代,我們還可以透過社群軟體進行人際交流。那麼,回顧過去長達三個月的緊繃時光,你還記得當時自己的心理狀態是怎麼樣的嗎?而你又是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幫助自己度過這段時光呢?

撰文/蔡岷哲

●COVID-19與心理社會適應

2021年的五月中旬,台灣的疫情突然出現急轉直下的發展情勢,每日確診人數達數百人,所有餐廳禁止內用、人們被嚴格要求戴口罩,明確被禁止不必要的群聚活動,甚至因為減少到校、到班而開始了遠距離的授課或工作,這些在去年於各國發生的場景,頓時成為我們不得不面對與適應的日常。

除了平時對於無形病毒的未知恐懼,在不得不待在家裡之後,許多人也開始適應截然不同的生活模式。然而,焦慮、憂鬱、甚至擔憂的情緒也可能隨之加劇。臨床心理學家Salvatore Gullo團隊,透過在義大利為期十周的長期研究,發現研究參與者的憂鬱與焦慮表現雖然未有明顯上升,但卻明顯維持在較高的程度。那麼,當管制要求提升,人們被要求待在家時,我們的日常活動能夠有辦法緩解這些蠢蠢欲動的負向情緒嗎?

來自比利時的學者Verolien Cauberghe的團隊,在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中所發表的研究,探討了人們的孤獨、焦慮感與使用社群軟體作為因應方式的關聯性。雖然在過去不少研究中,都指出社群軟體過度使用可能增加擔憂或是低落情緒,但Cauberghe團隊則思考社群軟體是否可以作為因應負向情緒的一項方式,尤其是針對視同儕陪伴或支持為重要支柱的青少年族群而言。Cauberghe團隊假設社群軟體可能具有三項因應的方式,首先,是主動性的因應(active coping),指的是人們透過主動的因應與搜尋資訊,來解決或緩解目前的問題,並對目前的情境抱持正向的態度;其次,是與社會連結有關的因應(social relation coping),像是能透過社群軟體與家人、朋友保持聯繫,並獲得社會支持;最後則是幽默因應(humorous coping),像是觀看有趣的影片或是迷因(memes)等,並與好友分享,藉此放鬆目前的情緒。

●保持幽默,並積極解決當下問題

於是,Cauberghe團隊在比利時當地透過網路問卷的方式,招募兩千多位平均16歲的青少年作為這次研究的參與者,並邀請這些學生填答一系列的問卷,包含了解他們的孤獨、焦慮感受,以及與社群軟體有關的因應方式,並了解他們當前的幸福感程度。

研究的結果顯示,不意外地,參與研究的青少年在封城期間,使用社群媒體的頻率確實變高了。對於參與者而言,雖然不論是孤獨感或是焦慮感,都可能使得他們進一步採用社交連結的因應方式,但這卻不能夠進一步預測幸福感。Cauberghe團隊認為,這可能是與社會互動的本質有關,換句話說,人與人之間的肢體語言,或是感受到彼此的身體距離,這些都是在網路媒介上相對無法獲得的感受。值得注意的是,焦慮感本身會一步增加這些青少年採用主動因應以及幽默因應的方式,而當他們增加這兩種社群媒體的使用方式時,倒是可以預測提升自己感受到的幸福感。

儘管這份研究結果發現社群媒體的使用,似乎對人們而言,可能具有緩解情緒的效果,然而Cauberghe團隊提到,仍有許多的因素需要考慮。舉例而言,在封城期間,社群軟體上別人的發文,可能是具有情緒性的,像是對疫情的擔憂,或是對於學習、工作變動的不安,這樣的社群訊息是否會影響觀看者的狀態呢?又或者,在社群軟體中的不實訊息,可能反倒增加了觀看者的恐懼與不安。綜合上述,根據研究的結果,若是相關單位在社群媒體上進行有趣的網路活動、競賽,或是增加查核不實訊息的力度,並宣導正確疫情知識,則社群媒體所帶來的正向影響力也可能不容小覷。

 

參考來源:

  1. Cauberghe, V., Van Wesenbeeck, I., De Jans, S., Hudders, L., & Ponnet, K. (2021). How adolescents use social media to cope with feelings of loneliness and anxiety during COVID-19 lockdown.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24, 250-257.
  2. Gullo, S., Misici, I., Teti, A., Liuzzi, M., & Chiara, E. (2020). Going through the lockdown: a longitudinal study on th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Research in Psychotherapy: Psychopathology, Process, and Outcome, 23.
(Visited 62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