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25-4】誰說傷心的人別聽慢歌?細說音樂情緒與大腦

分享至

五月天告訴我們:「傷心的人別聽慢歌」,但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在面對悲傷的情緒,反覆聆聽悲傷的歌曲似乎是一個常見的行為。而從悲傷音樂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地文化的這點來看,說明能夠引發情緒的音樂可能對人類的社會有著重要意義。李承宗老師便為我們細說音樂如何影響情緒、以及其對於人類社會的深刻意義。

講者/東海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李承宗
彙整撰文/王蜇霖

●慢歌? 快歌為何就愛聽悲傷的歌

新南威爾士大學的Kay Wilhelm教授等人根據研究結果指出,人們在聆聽歌曲時傾向於選擇與當前心情更有共鳴的音樂。因此陷入悲傷的人們之所以願意聆聽悲傷音樂,除了可歸於自身較具有同情心與同理心的性格外,也因為該類音樂可能有助於他們處理自身的負面情緒:悲傷音樂具備速度較慢、弱節奏感、小調之調性、組成音程較小、音域低、圓滑奏(legato)較多、音色溫暖低沉的諸多特性,藉由聆聽悲傷音樂,彷彿我們自身的悲傷情緒在其中得到理解、共鳴,因此悲傷的音樂不僅能夠表達當事人的悲傷情緒、同時也起到了陪伴撫慰、緬懷過去的作用,甚至起到了正面的療癒效果。

我們以為悲傷音樂會讓人越聽越難過、進而深陷沮喪的泥沼無法自拔,但美國Ohio State University的David Huron教授也提出一個說法,他認為,若聽眾可以從悲傷音樂中獲取正面體驗,有可能是大腦在我們聆聽悲傷音樂時會分泌泌乳激素(prolactin),進而使得人們感到被愛、被安慰、感到並非孤身一人,最終得以療癒負面情緒。因此與其說傷心的人別聽慢歌,倒不如說:傷心的人就愛聽慢歌。

●高音?低音?音樂如何撥動我心跳?

音樂的基本元素包括音高、節奏、速度、音量、音色、與空間殘響,當中音高又與音程、旋律、和聲、和弦、與調性有關。各個音樂元素都能影響不同層面的情緒感受,也因此結合不同音樂元素的變化可能帶來複雜的情緒變化。舉例來說,一首歌當中若是旋律中的音程跨度較大、和諧音程較多,聽眾會感到較為舒適;而假設音程跨度較小、不和諧音程較多,則該旋律會讓人在乍聽之下感到複雜。

音色也會因著先天演化因素與後天聆聽經驗的影響,使得人們對於不同音色將有著較為多元的感受:舉例而言,高頻較多的音色會使人感受到青春活力、充滿希望;與之相對的,若是低頻較多的音色,則是散發出溫暖、成熟、複雜的感覺;至於嘈雜度較高的音色,則將人聯想到憤怒的情緒。更有研究指出,若聽眾是在獨處時聆聽音樂,則將會對音樂產生更強烈的情緒感受。由此可見,藉由將不同的音樂元素巧妙組合在一起,人們便得以從中領會不同的情緒感受,甚至可能產生更為深層、抽象的情感。不管是快樂愉悅、沉靜雋永、惱怒憤慨、還是傷心難過,舉凡情緒,都能夠在悠揚的樂曲中覓得。

●當我們聽歌時,腦袋在幹什麼?

針對人類大腦如何處理與理解音樂訊息的研究仍是相對晚近才展開,但這並不意味著缺少成果: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博士生ValorieSalimpoor等人從研究發現,在音樂開始準備進入歌曲高潮時,腦中便會開始分泌多巴胺(dopamine),意味著即使相較於真實生活的經驗,音樂顯得很抽象,但音樂也能夠切實地引發大腦的生理反應;後續的實驗則發現人們對於音樂的喜好,甚至可以激發掌管原始情緒反應的依伏神經核(nucleus accumbens)的活性,說明了其在生物演化上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此外,聆聽音樂時即使不做動作、沒有跟著音樂舞動身體,也可發現大腦內的聽覺區與動作區皆被啟動,意味著大腦除了聽覺區可能負責音樂的處理之外,也可能利用了動作區來解讀音樂中的節奏。達特茅斯學院的Wheatley博士也通過其研究認為,音樂、動作、以及情緒之間可能存在著連結:用以辨識蘊藏在動作中的情緒的機制,很可能也運用在辨識音樂中的情緒。而兩者間的諸多相同之處,例如說結構、時間性、敘述性質等,也對應了前述的說法。

在腦中協助我們理解他人動作之目的、以及預期動作進行的鏡像神經元系統,其實也有助於感受音樂中的情緒。根據以上種種論證,我們便可知道,音樂絕非單純具備娛樂性質的社會文化產物——其同時反映了人類身為社群動物,有著相互理解,渴望情感交流的人性;因此,我們也可能可以從研究人類音樂行為的發展,來探討人類身為社群動物千百年來文明的演進。

●無形勝有形音樂於人類社會的真實意義

音樂對於我們社會的最大意義,莫過於其突破了語言的藩籬,促進了情感的溝通與表達。其比語言還要更加古老有力,讓人們得以深切體會他人的感受,與之產生共鳴,並作為無形的情感紐帶,將社群內的每個個體聯繫起來,使得彼此間不再疏離。

此外,音樂亦是情感與文化的載體。特別是在20世紀發展出錄音技術後,世世代代的人們將各個時期所聆聽的音樂保留下來,作為集體情感與記憶的結晶,藉著跨世代的溝通流傳千古,實現文化傳承的目標。最重要的是,音樂行為乃是人類身為社群動物,展現社會性的良好證據——我們悲傷,我們聽音樂,我們得知自己並非人際中的一座孤島;我們合唱,我們做音樂,感受自己屬於巨大社會中的一份子的喜悅。我們交流,我們緊密聯繫。音樂存在,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存在。

(Visited 90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