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能將研究和教學主題與自己的生命經驗結合是件幸福的事——專訪張淑卿
●11/14 張淑卿老師主講:「肺結核-白色瘟疫與人類社會的共舞」鎖定CASE直播
採訪、撰文/謝季恆
「當孩子還不是很確定自己的方向時,稍微給點時間去摸索方向是值得的。課業好不代表就適合從醫,醫師還是需要一定的特質,比如要耐煩,體力要好,還要有能耐在每天處理幾十幾百位陌生人(病人)病痛問題。成績好的孩子或許能順利畢業取得醫師資格,但他/她若缺少某些特質,可以預見他/她的從業生涯或許不會非常愉快。」以上,可以得知張淑卿老師是一位富有教育熱忱,熱情洋溢的教授。
●不曾間斷的嚮往
聊起張淑卿老師的求學經歷,一路從護專到歷史系再到融合兩者研究臺灣的醫療史與護理史,張老師的求學經歷可以說是非常的特殊而別緻。老師自白,在那個時空背景下,高中的錄取率並不高,國中畢業時總有一群人會選擇五專作為高中之外的另一條道路。在臺灣比較保守的傳統思想中,女孩子的首要之務就是習得一技之長,能夠賺錢養活自己,衣食溫飽無虞。因此,張老師選讀了護專,同時接受護理與助產的培訓。
然而,在拿到護士、護理師與助產士的執業證照後,老師猶豫了。本著國中時期逐漸燃起的,對歷史的熱愛,老師一面工作,一面準備考取插大,之後順利的錄取了歷史系。有趣的是,老師當時報考插大歷史系原本是瞞著父母的,直到放榜的那一天才告訴父母親。
「這是什麼系?……喔,歷史系啊!挺好的。」老師笑著複述了她父親當下的回應。在老師的父親看來,念大學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只要女兒想念,他就給予支持。就這樣,在大學歷史系畢業之後,老師直升了碩士班,在面臨碩士研究主題的選擇時,遇上了一個難題。對於歷史學的研究而言,鎖定「斷代」是很重要的一個課題,無論是選擇古代或現代、西洋或東方,基本上直接定調了研究大體的興趣和走向。
●和臺灣醫療史結下的不解之緣
「那時候,我有一個想法,我要做和我的過去經歷相關的歷史。」老師表示她對自己生命周遭發生的事情,臺灣這塊土地上發生的一切,是格外有興趣的。在整理臺灣過去「法定傳染病」防治演變的相關資料時,老師意外發現,其中,關於肺結核的紀錄特別的多,多到足以再支撐、產出好幾篇研究論文。而老師先前在護專所受到的訓練也讓老師在閱讀這些資料時游刃有餘。「那些傳染病相關的專有名詞讀起來並不艱澀。」不只並未帶來理解上的阻礙,反倒是有溫度,有感覺的。
就這樣,老師在博士班時期,主動選擇以肺結核為題,從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來到臺灣,1971年行政院衛生署(現在改制更名為「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成立,一路整理分析到1980年代左右。當問起肺結核在現在的臺灣是否已經絕跡,老師趕緊表示,結核病是全球最重要的傳染病之一,也是台灣法定傳染病中每年確定數及死亡數最多的傳染病。台灣2018年結核病新案數9,179人(十萬人口38.9人),死亡數506人(十萬人口2.1人)。儘管現在每一位國民出生年滿五個月時都會被要求注射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érin vaccine, BCG),也就是人人手臂上遺留的那個凹凸不平的圓形傷疤。但幼童接種卡介苗主要是預防結核性腦膜炎及散發性結核病。當人體被結核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感染時,作為病原菌裡的千面人,它還是有機會跑到身體的其他器官去作怪,當它來到肺部引起肺組織病變時,即是我們所俗稱的「肺結核」,而這些是卡介苗的保護效果較無能為力的。
●換個角度再檢視過去
張淑卿老師近年的研究主要為護理史,除了和過去護專的就讀經歷頗有關聯外,老師毫不諱言的表示是受到傅大為老師的影響。傅老師作為引領科技與社會(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英文簡稱STS)跨領域研究十數載的資深前輩,在張老師撰寫博士研究論文時給予許多分析概念的指點,提醒她該如何用更符合STS的觀點去檢視、反省臺灣過去的醫療史。
後來,老師對於「醫學知識(包含護理)是如何傳遞的」以及「社會一般大眾如何看待護理人員」這些命題燃起濃厚興趣。從老師和過去護專認識,現在於臨床執業的同學的對談中,老師時常能獲得許多刺激和養料,可以開始去思考、反省過去臺灣護理界所發生過的種種往事。
尤其是這幾年,老師對於有著「軍護之母」美譽,也是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之後的第一位女將軍──周美玉少將的故事格外留意。試想,在清末民初,男女授受不親的時空背景下,是怎樣的一個家庭會讓自己的女兒去學習「護理」這樣一個必須親手去照料陌生男子傷病的專業,後來周美玉還成為軍護!周美玉一手草創軍護制度,由她所培育出的徒子徒孫作為生力軍,對護理專業包含護理教育、護理臨床實務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老師覺得,從周美玉將軍的身上,可以發現醫療照顧專業發展相當程度會受到政治、社會與文化這些因素的影響。除了中國北京協和醫學院護理教育與護理專業的發展,美國洛克斐勒基金會(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在中國建立一個符合美國標準的醫護教育,還有清末較洋化的家庭接納護理工作等因素,都是周美玉願意成為護士的原因。
更不用說,後續周美玉將軍遷臺後在國防醫學院締造的影響力。國防醫學院每年只培育出相對極少數的護理人員,這些極具凝聚力的菁英在掛階屆退後依然年輕,遂成為種子散入民間的高職護理科與護專中執起教鞭,訓練出一代又一代的護理從業人員。此也間接意外的回應到張老師當初在五專學習時所產生的疑問──為什麼學校裡的護理老師幾乎出身自國防醫學院?原因即是在此。
●醫療與人文,相輔相成
在本次訪談的末尾,我們請張老師向即將觀看講座的聽眾分享她在教育現場看到的問題。作為在長庚大學的醫學人文老師,時常能聽到同學抱怨醫學史課程不切實際的疑惑。對此,張淑卿老師表示,臺灣的醫學教育訓練本就是相當實務導向的,訓練醫學生以如何解決病人的疾患為主,容易忽略醫學人文(含醫學史)的重要性。但是,總有一天,在臨床上會遇到醫療所解決不了的難題,這時反倒是能體會醫學人文所能提供的解決方案。期望在那一天來臨之前,醫學生與醫師們都能體會到醫療與人文之間緊密纏繞的聯結,及其不可分割的關係。
●11/14 張淑卿老師主講:「肺結核-白色瘟疫與人類社會的共舞」鎖定CASE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