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找尋歷史的拼圖——專訪雷祥麟

分享至

●10/24 雷祥麟老師主講:「滿州鼠疫與防疫口罩的誕生」鎖定CASE直播

「即便到了大學畢業,我也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變成一個歷史學家,當然也沒有想過:有一天我會變成中研院的近代史研究員。」這樣的雷老師自認不是那種「從小立志要當什麼學家的人」,所以入行很晚──但也少有人知道:目前活躍於科學史領域的雷老師,曾是臺大化學系的一員,是什麼樣的過程,讓雷老師走到了另外一條路?

採訪撰文/湯淨

●一場演講開啟的科學史博士之路

知識之於雷老師,是很有魅力的。回憶起小時候讀兒童版《基督山恩仇記》(Le Comte de Monte-Cristo),他最深刻的印象是:原本只是水手的男主角,在獄中遇到精通十多種語言、腦中記得數千部書籍內容的神父,不僅在神父抽絲剝繭的推理下明白自己遭人陷害的真相,更憤而潛心學習十多年,盡得神父一生所學。「小說讀到這裡,那時年幼的我心裡竟響起一個聲音:『這樣的冤獄其實還不錯欸。』」

「這樣講好像很奇怪,不過我從小就覺得自己會從事與知識有關的工作。」對知識的渴求促使他攻讀博士,選擇的卻是與大學就讀的化學系南轅北轍的科學史。大學畢業前,雷老師決定不再深入化學的領域;另一方面,之所以選擇科學史,除了自己本來就對人文有興趣之外,更關鍵的是,有一場演講徹底改變他對歷史的看法──大學時期在《科學月刊》社打工時,因緣際會下聽到王道還先生翻譯孔恩(Thomas Kuhn)知名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的演講,激發雷老師對科學史的高度興趣。原先歷史在他眼裡,僅僅只是一門把過去發生的事記錄下來的學問,不涉及很多思考,直到接觸孔恩的這本著作後,甫發現歷史研究竟可以回答一些具有高度哲學意義的問題。陸續閱讀相關書籍後,他決定申請芝加哥大學的科學史學程,特別的是,這個學程以培育科學史博士為目標,要求學生在碩士時選擇一門自然科學精進,以便對科學的實作有更深的了解,得到該領域的碩士後,博士班才正式踏入科學史的領域。也就是說,最初申請這個學程,就要有一路念完碩士、博士的打算。

●投身革新後的科學史

在進入芝加哥大學後,雷老師一方面攻讀化學碩士,一方面修習科學史的課程,但由於美國與台灣知識傳遞、引進翻譯的時間差,孔恩已不再是當時最熱門的研究對象,令他最初有些失望。

所幸,科學史在他進入這個領域的前後幾年,有了繼孔恩之後的第二波突破,出現顛覆性的理論,而產生像是《利維坦與空氣泵浦:霍布斯、波以耳與實驗生活》(Leviathan and the Air-Pump)的作品,將科技的誕生與政治的權力轉移緊密結合在一起,徹底改變了科學史的樣貌。 若將這場革新比喻成考古,從今爾後的學者就像在沙漠中漫步,不經意撿起一兩塊平凡的石頭,深入挖掘,卻驚喜地發現地底下埋藏一座城堡,不僅大幅擴充了科學史的範疇,更將科學──這個本來獨立於文化、歷史以外的領域,從產生科學觀念的背景及影響著手,將之徹底囊括至人類歷史的脈絡中,其突破的劇烈程度,完全可以比擬相對論與量子力學造成的劃時代轉變。

「你可以知道,參與這個突破的過程中,有些改變確確實實發生了。」科學史在此之後蓬勃地向前走,這個學門的活力與高度創新性,積極拓展了人類的知識範圍。雷老師之所以投身科學史,也是因為:能夠身處脈動、感受洪流,是非常動人的一件事。

●化學史中醫:保守與創新

在取得化學碩士後,雷老師隨即面臨博士論文題目的抉擇:化學史抑或中醫現代史?前者相對明確,在歐洲科學史的架構中早已成熟;後者則看似一片迷霧:當時的西醫研究已相當縝密,甚至可以探究政治與醫療的關係。然而,中醫在西方人眼裡,和巫術其實也沒有多大差別,只是文化性的產物。但若不把中醫當成一種迷信、一種文化或意識形態,而以科學史的角度來認真研究中醫遭遇到西方科學後的歷史,會看到什麼樣的景像呢?自從西方科學席捲全球以來,所有民族都放棄了他們原有的自然知識,為何唯獨亞洲的傳統醫療流傳至今,甚至反向傳至世界各地?這種不符合「現代性」的現象對於世界科學史有任何意義嗎?為了決定方向,他用了一個暑假的時間,各為兩個主題書寫一篇小論文,而顯而易見的,中醫現代史的潛力太大了。

這個題目在論文大綱審查的時候在系內引起了不小的爭議,有些師長不認為這屬於科學史的範疇。然而時至今日,情況已完全改觀,類似的題材反而變成科學史研究中最具有活力的領域。

●科技史 = 對跨領域知識 + 細節的洞察

歷史人物面臨的挑戰、那些重大的突破或創新,很多時候並不依據現有學門的劃分。只是到了現代,學門區分越來越精細,導致某些看似跨領域的知識成為三不管地帶,但不代表這些知識不重要,甚至佔據關鍵的地位。像此次演講中控制滿洲鼠疫的伍連德醫師,他一方面需要回應日本與俄國對清廷主權的威脅,另一方面研究發現一個新興的肺鼠疫,甚至設計出防疫口罩與家庭餐桌上的旋轉餐檯。如果能透過技術的細節了解本質,知道關鍵點為何,從而學習相關的知識,一切以問題為導向,便能產生有別於單一學門的視野,對整個事件有更宏觀的理解。

若是仔細思考,或許會發現歷史的神奇之處。大多數的日常事件並不會因為發生過而有意義,但有些關鍵性的事件卻似乎始終沒有過去,從而成為「我們之所以是我們的原因」。而科學史,便是在探索歷史的過程中,找到一塊關鍵性的拼圖,進而知道:有了科技之前與之後,歷史的模樣,點亮科技的意義。

 

●10/24 雷祥麟老師主講:「滿州鼠疫與防疫口罩的誕生」鎖定CASE直播

(Visited 294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