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從環保出發的創新發想者——專訪許景翔

分享至

●5/25 許景翔老師主講:「為什麼稀貴金屬這麼重要?」點此報名

採訪、撰文|魏妤亘

不同於來到大學校園某個教授的研究室進行訪談,這次來到的地方是位於土城的優勝奈米科技有限公司。坐落在不起眼的眾多工廠當中,若沒有仔細探尋,即可能錯過。雖然沒有起眼的建築或是外觀,卻暗藏耀眼的創意光芒。

透過「環保剝金術」,他們將電子廢棄物中的稀貴金屬進行回收。這些收集到的金屬粉末,肉眼看來與土壤沒有兩樣,卻魔術般地在熔煉後,成了一顆顆透著耀眼光芒的金屬。讓我們透過與許景翔老師的對話,窺見他如何從大家眼中看似無價值的廢棄物,變出價值不斐的貴金屬。

峰迴路轉的人生際遇

雖然現在是埋首於電子廢棄物貴金屬回收的領域,然而,許景翔老師的過去其實並非材料出生。

大學時期,一開始只是跟著教授學習做魚油萃取,偶然接觸到以大腸桿菌大量複製高品質魚油的方法,成為了他踏入生物科技的引子。碩士時期,許景翔老師因為參與研發生物晶片的團隊,人生開始跟「金」結緣。所謂的生物晶片,概念是要將各種疾病如腸病毒、登革熱、肝炎、子宮頸癌等的抗原固定在玻璃載體上。如何將這些抗原實際「種上去」,是當時的一大難題。逐步研發的過程,終於找到了可能的出路──表面改質。這是許景翔老師的人生第一次接觸到鍍金技術,也讓他對「金」大開眼界。透過鍍金層中金與硫自然形成的共價鍵結,成功讓玻璃與疾病抗原彼此相連,生物晶片就此成功誕生。

碩士畢業後,為了籌措念博士的學位,許景翔來到鴻海的鍍金工程就業。這個經歷為他開啟了材料領域的大門,也開啟了對人生與世界深刻的思考。在這段工作的期間,他親眼看見因著鍍金所使用的氰化物,讓許多一線工作者的手變得如癩蛤蟆的皮膚一般粗糙,許多衝擊讓他開始深刻思考鍍金產業的現況。再一次地,他回到校園當中,比起過去更有方向地在台大攻讀博士,主修金屬材料。

一邊讀博士,他一邊創業。原先只是專注在研究如何不使用氰化物來電鍍,並協助製造業將鍍金鍍壞的貴金屬進行回收。但到了2013年,別人一句「為什麼不用在處理電子廢棄物上?」的疑問,讓他開始投入心思在電子廢棄物處理的問題,著眼「循環經濟」。

電子垃圾中的金屬寶藏

在台灣,電子廢棄物如電視機、冷氣機、電冰箱、電腦等,進入回收處理程序後,會先將其拆解並將可以賣掉的部分賣掉,剩下的「垃圾」則以便宜價格賣到國外。然而,這些看似無用的電子垃圾上,其實有相當多的稀貴金屬。目前,日本、瑞士、比利時等國家是全球數一數二進口電子垃圾進行處理的國家,他們透過回收處理電子廢棄物,取出稀貴金屬,從垃圾中變出錢來,在經濟上、金屬資源上就此獲得可觀收益。

那麼,台灣為何不在本國進行更完整的電子廢棄物處理,或是進口電子廢棄物來處理以獲得貴金屬資源呢?其實,目前台灣99%作這類處理的廠商,皆使用成本便宜但有毒的氰化物進行處理,在有汙染與對人體有害的前提下,這並不是個優良選項。然而,許景翔老師與其團隊早已發展出創新的環保剝金術,不需使用如氰化物、王水等有毒或腐蝕性高的方式來進行回收,許多法律明定禁止以氰化物處理的國家,紛紛遠道而來出錢引進此技術。

然而,這樣的方法雖然是由出生在台灣的許景翔老師發想出來的,卻在無法在台灣被廠商們接受與推廣。

不畏艱難的創新環保道路

對綠色化學概念的生硬,或許是台灣目前處理電子廢棄物回收仍然守舊的根本原因。雖然「環保剝金術」的技術在國外獲得許多的肯定與獎項,但要讓這個技術實際普遍施行在台灣本島的阻擋並不少。推廣這創新方法的過程,或許有灰心也有氣憤的時候,但是許景翔老師沒有放棄。透過與大學教授研究室的產學合作,交流並運用他們繼續開發更多更好的方法應用在處理廢棄物的過程。「我們的構想很簡單,一隻手機拆解後畫出樹狀圖,確認有哪些金屬後,要把它們一一都回收回來。」簡單的言語但帶著堅定的語氣,傳達出他們不畏艱難的創新精神。

除了與大學進行產學合作,他們的團隊也進行黃金科學教育營,幫許多的國高中化學老師上課,推廣綠色化學的概念與實行。同時,透過實際贊助高中綠色化學的創意競賽,從教育做起,讓年輕學子們能夠接觸到這些概念,種下希望的種子。

許多新穎的想法與方法,起初未必能夠受到重視,但隨著時間推移,相信這些辛勞灑下的創新種子,必會在廣闊世界結出美麗果實。

 

●5/25 許景翔老師主講:「為什麼稀貴金屬這麼重要?」點此報名

加入好友

(Visited 656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