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回顧】2018 科學大事紀

分享至

Credit: NSF

雖然2018年科學界被野火肆虐以及霸凌指控鬧得沸沸揚揚,不過還是有些里程碑可資慶祝。來看看 2018 年的科學大事紀。

編譯|高英哲

●野火燎原

氣候變遷的證據在 2018 年歷歷在目。瑞典經歷了一世紀以來最乾旱的氣候,導致去年七月爆發了超過 50 起野火。加拿大卑詩省在八月也出現破紀錄的野火紀錄。美國加州在十一月面臨史上最嚴重的野火,至少有 85 人因此喪命。這情況可能會每況愈下。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十月發布了一份報告,指出全球氣溫可能在十年內,就會比工業革命前的均溫高出攝氏 1.5 度。

值此同時,卻看不到各國政府有拿出什麼對抗全球暖化的積極作為。澳洲在九月時放棄了可限制電力產業碳排放量的政策,科學家認為此舉無異於背棄該國在巴黎氣候協議中的承諾,美國環保署甚至提議鬆綁限制車輛與電廠碳排放量的相關政策。只有中國宣布組建生態環境部,把對抗環境汙染、施行環境法規、保護瀕危物種等等工作,統合在新成立的機構之下。

●民粹高漲

巴西在去年十月選出了右派候選人雅伊爾·波索納洛 (Jair Bolsonaro) 擔任下一任總統,他主張撤銷環保規定,開發亞馬遜河流域雨林。匈牙利民粹政府也宣布,將在今年開始掌控匈牙利科學院的預算,位於布達佩斯的自由派中歐大學能否繼續營運下去,仍然是個未知數。英國若是無協議脫歐,英國科學家每年將失去 13 億美元的歐盟研究補助金,與歐盟的研究人員與技術交流也會更形困難。

唯一的好消息是美國民主黨在去年十一月的國會大選,重新奪回眾議院的主導權,即將擔任眾議院科學小組委員會召集人的艾迪·伯尼斯·強森 (Eddie Bernice Johnson) ,宣稱要處理氣候變遷的問題,捍衛科學免於受到政治與意識形態的干擾。

●喬對角度就搞定

科學家發現把兩層只有一顆原子厚的石墨烯,以 1.1 度的夾角夾起來,就可以產生類似銅酸鹽的超導性質。石墨烯比銅酸鹽容易操縱,物理學家希望可以藉由石墨烯,了解銅酸鹽為何可以在相對較高的溫度下產生超導性。

去年十一月在法國凡爾賽宮召開的國際度量衡大會通過決議,採用基本常數替代實體參考物,作為所有單位的度量衡標準。比方說以前一公斤是以保存在保管室裡的一根白金合金柱為準,如今則是用普朗克的量子力學常數取而代之。這是自 1875 年以來,對於標準度量衡單位最大幅度的變革。

●基因編修大爭議

中國科學家賀建奎的研究團隊在去年十一月,利用 CRISPR-CAS9 基因編修技術,
更動愛滋病毒可用以進入細胞的 CCR5 基因,經過編修的胚胎誕生成為一對雙胞胎。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已針對此事進行調查,並且下令賀建奎停止進行相關研究。

撇開這備受爭議的案例不談, 2018 年在遺傳學上其實大有斬獲,比方說科學家在去年一月,就利用跟桃莉複製羊類似的技術,成功複製出第一批靈長類,如此就可以在牠們身上進行基因編修,研究人類疾病相關療法。根據一種叫做 RNA 干擾的技法,沉默特定基因的療法,也在去年八月首度獲得核准,這可是研究者辛苦鑽研 20 年得來的成果。

遺傳資訊也可拿來破案。約瑟夫·詹姆士·迪安吉羅 (Joseph James DeAngelo) 被控在 1970 跟 80 年代,犯下一連串謀殺、性侵與搶劫案,他之所以會露餡,是因為警探在家譜網站 GEDmatch ,比對犯罪現場取得的 DNA 樣本,發現跟他幾位遠親上傳到網站上的樣本符合,循線找到嫌犯。

●反對學術霸凌

英國好幾間卓越的科學研究與資助機構,去年都出台了反職場霸凌的政策。惠康基金會 (Wellcome Trust) 在去年五月率先提出反霸凌政策,並且在三個月之後據此撤銷了癌症遺傳學家納茲妮恩·拉曼 (Nazneen Rahman) 的 350 萬英鎊補助金。之後到了八月,惠康桑格研究中心主任麥可·史特拉頓 (Michael Stratton) 被控歧視中心職員,濫用研究資金;稍後的調查報告指出雖然查無相關情事,不過史特拉頓確實有「管理不當」之嫌。巴斯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尼可拉斯·隆李奇 (Nicholas Longrich) ,運氣可就沒那麼好了,他在被控霸凌之後,李佛修姆基金會 (Leverhulme Trust) 就撤銷了在 2016 年給他的近百萬英鎊補助金。

美國科學界去年則是性騷擾案件甚囂塵上。羅徹斯特大學校長在去年一月,頂不住校方處理教授性騷擾案件不當的抗議聲浪,因而辭職下台。沙克生物學研究所的癌症研究員因德爾·維爾馬 (Inder Verma) ,在去年六月被控性騷擾後離職,另外還有三位女性研究員指控所方有性別歧視,傷及她們的職涯發展。

●拆掉付費訂閱之牆

一項由 11 間全國性研究補助金機構聯合發起,推動學術出版成為完全免費取閱的「S計畫」,掀起一陣浪潮。從 2020 年起,任何由參與「S計畫」的補助金機構贊助的研究,都必須提供給他人免費取閱,自由使用其研究成果。參與這項計畫的,有惠康基金會以及蓋茲伉儷基金會等等大機構,以及芬蘭跟中國等等國家組織。

●太空事業蓬勃發展

NASA 去年開始研究在月球附近建造太空站的概念,計畫在未來讓太空人重返月球表面。中國也發射了嫦娥四號登月車,將會嘗試在月球背面進行首度軟著陸。

NASA 在去年八月發射帕克太陽探測器 (Parker Solar Probe) 。歐洲太空總署也在去年十月,發射貝皮可倫坡號 (BepiColombo) 前往火星。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隼鳥2號太空船,在小行星「龍宮」放下兩個小型探測機器人。 NASA 的 OSIRIS-REx 太空船,也抵達了小行星「貝努」進行探測。

太空事業有啟航,自然也有終結的一天。 NASA 的曙光號太空船在造訪過兩顆小行星「灶神星」跟「穀神星」之後,於去年十月燃料用盡。 NASA 也關閉了運轉已久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

歐洲太空總署的蓋婭號探測器,以空前的準確度繪製出銀河系的 3D 圖,紀錄了 13 億顆恆星的位置、顏色、行進速度以及方向。這份 3D 圖推翻了銀河系穩定地以螺旋狀旋轉的既定印象,顯示銀河系在過去 10 億年間,因為受到其他較小型星系的影響,仍然在擾動當中。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天文物理學家在去年七月,首度在一個遙遠的星系中心,追蹤一個來自於超大型黑洞的高能微中子。這項發現有助於研究者確定宇宙射線的來源。

 

編譯來源:2018 in news: The science events that shaped the year

(Visited 13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