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13】科幻的真實:從多點觸控到未來的人機介面

分享至

圖片來源|www.freegreatpicture.com
圖片來源|www.freegreatpicture.com

講師|臺大資工系 陳彥仰助理教授
撰文|沈君宜

臺大資工系館的那扇側門,是推還是拉?

小小一個問題,居然榮登頭一個大哉問。「這就是個使用者不友善的介面!」陳彥仰教授笑著說。

但人機介面(Human-Computer Interface)亦是由許多不夠人性的設計開始。簡單回顧網路征服世界之初,竟也是始於現在看來毫不能有趣的裝置。滑鼠?我們已然司空見慣,卻是圖形化人機互動的濫觴。Netscape Browser?多數八年級生可能一頭霧水,但Internet Explorer和Chrome都得稱它一聲前輩。接下來的發展則難以忽略:2004年Facebook公司揭竿而起,2007年iPhone問世......真實世界和網路空間的連繫更加緊密,社群網站不但幫我們分享生活,也「分享」了我們一部分的生活--透過這「標記(tag)」的動作,我們和誰一起吃飯打卡,都被那個一般人看不見,卻無處不在的雲端系統記錄於無形。

整個人體,都是我的行動裝置
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個人電腦的普及程度有多少?70%?50%?

答案出人意表,僅只區區20%。相對而言,使用行動裝置的比例可以高達85%。作為一新興平台,它們不容小覷,許多「應觀眾要求」的軟硬體也應運而生。如今連三五歲的小孩兒都對觸控面板習以為常,甚至對著紙本雜誌做出點選、滑動翻頁的手勢。科技產品不再是「很炫」的奢侈品,而是我們的everyday life。

此一風潮下,「低頭族」是大家半是自嘲、半是不服的稱號。然而,這個族群有朝一日或許會絕跡。穿戴式裝置的出現,也許即將引起另一波風潮。從smart phones到smart glasses,科技開始存在於生活中的各種介面。手放上眼鏡的邊框可以滑動功能選單,映入眼簾的一切只要一個口令 "OK Glass, take a picture." 便會如實記錄;如果置身乏善可陳的無聊會議中,也可以透過眼睛射殺怪獸,打發時間。只是,回頭想想,消費者會想在路上滑著眼鏡,像瘋子似的對著空氣喃喃自語嗎?「社會接受度」或許仍是一大挑戰;後來的Apple watch以手錶作為介面,大約解決了此一擔憂。

「低頭族」另一為人詬病之處,便是沉迷科技產品而忽略周遭人事物。許多人依舊對於同桌吃飯卻各自低頭的畫面感到不安。所謂解鈴還需繫鈴人--科技帶來的問題,或許由科技也能提出一點解決方案。電子羅盤的應用,讓鄰近幾支手機之間的聯繫變得可能,遊戲進入「眾樂樂」的境界--我要丟炸彈攻擊桌子四角的誰,你猜到了嗎?

科技進步之餘,是否有人被排除在這個資訊世界之外?身心障礙的朋友,使用一般的平板電腦時,經常面臨難以想像的挫折和挑戰。應該可以輕而易舉點入的icon(圖標),腦性麻痺的朋友平均需要六次的努力才得以完成--兩次瞄不準、三次因手部肌肉控制不佳而出現側滑的動作。為了顧及每個腦麻孩子的特別需求,陳教授的團隊測量出不自主橫向移動的距離,輔以個人化的設定;往後平均不到兩次的點選,就能讓這群朋友們同享科技的便利迅速。

也許攜帶各種裝置仍然難免累贅,於是穿戴式裝置的一大目標即是將世界放在「指尖」上。如何把指尖、手掌當作遙控器或面板,又不影響觸覺?Natural user interface的使用,藉由偵測手部肌電圖或點擊手臂產生的聲波震波,分辨使用者的手勢,全身都可以當作觸控面板。現今大部分產品的準確度仍有待改進,但假以時日,人體成為smart devices的介面,應該不會只是夢想。

整個世界,都是我的遊樂場
熱愛電玩的人大約都知道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將來更可能進一步出現「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 ,讓遊戲世界和現實更緊密融合。Tran;section是老師研究室開發出的遊戲設計,提出了 “Play a game in a game” 的點子。戴上特殊眼鏡後,玩家恍若實地置身虛擬空間,玩著電腦遊戲。想要破關,可能需要由虛擬空間中拿出火柴棒點燃,或舉起水杯撲滅螢幕上的火焰。真實世界中不會有的互動,在虛擬世界中一應俱全。

也許你的想像更加無邊無際,想著每天睡覺的房間裡長出叢林、想在院子裡建摩天大樓......「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可以讓幻想成真。實際的空間,搖身變成科幻電影的場景。這個技術最大的障礙往往是如何「騙」過人類的腦袋--虛擬實境眼鏡必須精準的定位,讓視角和頭轉動的角度搭配得天衣無縫;也得克服延遲時間(lagging)的問題,唬過我們只消0.03秒便可區辨真偽的腦。臉書公司不惜花費二十億元,高價買下延遲時間極短的眼鏡,在在顯示了此技術所受的重視。

當然,行動裝置科技絕對超乎娛樂範圍。實體性(tangible)應用,讓人們不再只能和區區一塊面板互動。假使博物館應用此一技術,公仔和平板感應後,不論畢卡索或梵谷的生平和作品,瞬間都躍然眼前。無須改變面板的設計概念,和原先的多點觸控等功能亦不衝突。磁性感測的應用,甚至讓感應器材根本不必接觸面板,可以隔空互動。近幾年雨後春筍般出現更多由此發想的概念--感應拍照、會揮手的玩偶,不一而足。

許多看似科幻的變革,其實是進行中的改變;許多看似瘋狂的點子,其實可能離我們不遠。人機介面的研究在近年來大大嶄露頭角,陳彥仰教授因此常常被當成「預言家」:五年後會如何?十年後呢?老師只微笑的搬出了Alan Kay的名言 “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invent it.”

誰都可能是下一個改變世界的人--曾經只存在腦中的幻境,終有一天可能成為我們掌中的乾坤。

--本文整理自:104/5/23 由陳彥仰老師在臺大應力所國際演講廳所主講之「從多點觸控到未來的行動人機介面」演講內容>>現場全程影音

 

加入好友

(Visited 91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