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熱愛土地、研究土地、順應土地的研究員──劉益昌老師專訪

分享至

■溯源臺灣島,從片土地的起源談起,一直到臺灣島上出現住民。「臺灣島上有兩大文化體系。目前臺灣主要的文化體系,是較晚才過來的漢文化。另一個則是是原來就住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經過長久演化構成的文化體系。學術界稱為南島文化(原住民文化)。」

採訪|郭冠廷
攝影|黃道佐

03

土地,讓所學與興趣得以交融

  益昌老師高中唸的是臺中一中,最喜歡與擅長科目是:歷史、地理、生物。三個截然不同的領域,讓年輕的益昌老師迷惘,不知道該如何選擇自己在大學精進的專業領域,遂將命運交給志願卡決定。而自小熱愛土地的老師,就此進入臺大考古人類學系就讀,認真且扎實的研究我們身處的這塊土地,而在這段過程中漸漸發現,過去的所學與喜愛,逐步融合在每天沉思的過程當中。

921搖出變調的人地關係

考古家研究的對象,都隱匿在這片大地之中。從大學時代開始,一直到進入中央研究院做研究。益昌老師與土地的關係相當的密切,所從事的工作多和考古遺址有關係。

「真正讓我很認真想這些(土地)問題,是1990年前後,八里的污水處理場。」當時的十三行遺址遭受開發單位的破壞,而益昌老師是該遺址搶救考古發掘的協同主持人,也是實際當地負責考古挖掘的人。「我開始認真思考(我與土地的關係),自90年代後段開始。臺灣的環境影響評估制度逐漸上軌道。而我參與了這個部分。」

老師長期擔任環保署的環境影響評估委員。老師看了大量開發的計畫書,他面色凝重的表示:『很多開發案沒有順應自然的利用方式,「完全」沒有尊重這塊土地。』1999年,臺灣這片土地對住民提出警告,益昌老師的老家正是災區。

「921地震,以單一的行政區域死亡的人口比例來進行比較,最高的就是我們新社。」傷亡人數並非最高的地區,但是「比例最高是我們。」老師重複了一次,這段讓人難以忘懷的記憶。「新社原本是窮鄉僻壤,很多房子都是泥磚牆,泥磚牆禁不起地震就倒下來。我的同學裡面,有好幾個都在921中過世了。」

隨後老師,連續擔任考古組主任、考古學門召集人。也在考古中心服務,兼任考古中心執行長。但所有的問題卻集中在這一段時間發生,「我有機會看到很多東西。」雖然這些東西很沉很重,但老師毅然決然的挺身面對這些問題,認真的思考:「臺灣這片土地該怎麼辦?」

交織難解的人地關係

老師要讓大家從長時間的尺度,來面對臺灣當代的土地的生成過程,從臺灣還和亞洲連在一起時,直到變成一個獨立的地理單位。這漫長的歲月中,臺灣演化出很多特有種和特有亞種。

就像和人類血緣很密切的臺灣獼猴,就是台灣特有亞種,「台灣海峽冰河時期是陸地,本來走路就可以過去了,是後來陸地才被海水封起來。」他們就此在這個島上就悠哉悠哉的又過了三、四千年。我們這次溯源的目的,也是希望大家在聽講之際,能夠產生這樣的想法:「原來啊!來這塊土地是這麼變的。」

這是一個很大的主題,我們不僅僅要知道地質學者、地理學者怎麼看這塊土地,也還要知道生物學家對於臺灣物種的看法。從一門考古人類學門研究的過程當中,逐步將老師當年感興趣的歷史、地理、生物,三門截然不同的領域,結合在一起。老師從跨領域雨不斷的自我反思後發現,「人本來是自然的一部分。但這關係也一直在變。變調的人開始影響自然。造成土石流,地形逐漸構成。」這是一項議題:「人是參與者。」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但是變調的結果,人從自然的一部分,變成干預自然。這片土地的人類,要重新審視自己對土地的態度。老師說:「我們要重新把人抓回來,讓他變成這塊土地的物種。」人和自然,人和土地之間,參與、干預、破壞,這些關係彼此之間就是這次「交織」的所在。

我們必須重新取捨!

「臺灣人忘記土地倫理。」因此,益昌老師主講的題目,就是要談:土地和人群所構成的這座臺灣島。老師將從過去人地相處的關係為引子。讓我們藉機反思,我們目前與土地相處的方式,是不是有一個重新思考定位的可能。「我們今天的臺灣,原來其來有自!」臺灣今天的面貌,都是在上面活動的住民所造成的,我們勢必要重新取捨,與土地面對面溝通,尋找和平共處的可能。

考古學研究者的責任

我們與讀者之間,可以用我們的母語國語(或閩南、客語)交流。但是我們本地的原住民社會,卻不是如此。「原住民不同族群之間,不能夠用族語溝通,只能夠用外來語。」在日本統治時期,用的是日本話。在現代,用的是漢語系的國語、閩南語、客語。

精美的玉器,不但是社會地位的象徵,也有著相當的宗教信仰意涵。在三千年前的臺灣,臺灣人身上沒有掛著玉飾品的儼然就是落後的表徵。但是,我們卻發現從荷蘭時代開始的紀錄,一直到19世紀末,日本人統治臺灣做的調查。這些都揭示臺灣的原住民社會,沒有玉器!為什麼臺灣原住民從史前一路發展下來,對於玉器這項裝飾品,卻產生如此大的「斷裂」呢?原因是什麼?確切改變的時間點又在什麼時候?對原住民又造成哪些影響?這些複雜現象的背後都有深層的意義。「身為一位考古學研究者,我有責任把這些交代清楚。」

「懂為什麼,比知道結果更為重要!」中研院史語所的劉益昌老師,正要在這次的探索講座,從諸多現象反推,和我們共同在臺大應力所的國際會議廳,溯源臺灣!在3月29日談「土地和人群的交織」、5月31日再談「原住民為什麼複雜如此!」CASE歡迎您的蒞臨。

 

 

 責任編輯 Kerina Huang

(Visited 54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