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在團體決策中,無知反而有益民主

分享至

一份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發表的研究指出,在某些情況下,群體中有一些無知的成員,反而能將權力交給多數,有助多數決的民主決策過程。

圖片來源:hjl/Flickr/CC-licensed

編譯 | 汪芃

一群動物如何進行團體決策?蜜蜂在決策時,會使用「頭錘」攻擊意見相左的團體成員,直到最後取得共識,但不少其他物種的決策過程則比蜜蜂要來得民主。若一群沒有血緣關係的群居動物各自有不同的需求(人類社會即是一例),就常會出現意見相左的情形。但團體中某些成員對可選擇的選項資訊不足、或根本不在乎決策結果的情形也所在多有。

長期以來,學者一直想了解上述狀況的決策過程。過去有些證據顯示,一群動物中較無知、閱歷較少的成員會受到少數剛愎自用、控制欲強的強勢成員操縱,如果情況真是如此,那麼群體中有較無知的成員,應會妨礙民主的決策過程,因為這些成員等於把團體中的決定權交給了少數成員。然而一份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發表的研究指出,在某些情況下,群體中有一些無知的成員,反而能將權力交給多數,有助多數決的民主決策過程。

本研究的研究人員首先建立了一個簡單的計算模型,這個模擬的模型中有一群虛擬動物和兩個目的地,每隻動物可自行選擇要移動到哪個目的地;這群虛擬動物喜愛與彼此為伍,且大致會朝同一個方向前進,除此之外這個模型沒有太多限制。這些虛擬動物便依循上述的規則行動,就像一個剛開始發展的原始社群。接著研究人員便調整模型中各個選擇的動物數量,以及動物對自己偏好的堅定程度。

在他們建立的第一組模型中,每隻動物都有各自想選擇的目的地,而堅定的程度不一。實驗結果並不意外:這群動物的大多數成員想去哪個目的地,最後整群動物便會往那裡去;即便多數成員和少數成員的喜好強度累計起來是相同的,最後還是佔多數的成員獲勝。然而,一旦有些成員的偏好超過某種程度,即使牠們是少數,仍可影響整群動物最後的決策。這個實驗結果顯示,如果一個群體中選擇某選項的少數十分固執己見,而大多數成員雖然作另一個選擇,但態度並不堅持,那麼少數人是可能推翻多數人的。

接著研究人員在計算模型中加入沒有特別偏好的虛擬動物,情況就變得有趣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上述少數成員對自己的選擇態度強硬,但團體中因為有這些「無知」成員的存在,決定權會回歸多數決制。且團體中資訊不足的無知成員越多,這個效應也就越強(當然仍有一定限制,因為最後雜訊會過大)。

接著,研究人員便進行實驗,讓一群金體美洲鯿魚(golden shiners)進行同樣的決策。金體美鯿是一種群居的魚,以成群結隊的習性著稱。在研究團隊的訓練下,這些金體美鯿有的會往黃色的目標游,有的則會游向藍色的目標。而金體美鯿本性則比較喜歡黃色,即使經過訓練,牠們對於黃色目標的喜好還是比藍色目標強烈。這正好適合研究人員測試前述理論。

實驗結果和計算模型跑出來的結果一致。被訓練游往黃色目標的魚隻(這些魚對黃色目標的喜好十分強烈)在水缸中佔少數時,牠們仍能勝出,使整群魚最後游向黃色目標。然而研究人員把未經訓練的魚隻加進水缸後,儘管喜歡藍色的金體美鯿態度其實並不堅定,但這些金體美鯿的決策便恢復了多數決。當水缸裡受訓游往黃色目標的魚佔大多數的時候,放進未訓練的魚則不會造成影響。

在上述情況中,群體中有無知或閱歷淺少的成員存在,反而能減少態度武斷的少數成員所帶來的影響力。當然,這些實驗比起大自然中(或我們的選舉制度中)的集體決策過程,顯然是過於簡化的,此外,這個研究中只實驗了兩個選項,而現實生活中往往有多重選擇;換句話說,用這些實驗結果來預測或解釋我們的選舉,或許有些不切實際。但這項研究仍是我們了解群體決策過程的一個起點。
--

 研究出處:How Ignorance Could Improve Group Decisions

責任編輯:Nita Hsu


(Visited 124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5 thoughts on “【社會心理】在團體決策中,無知反而有益民主

  • 2011 年 12 月 27 日 at 20:28:33
    Permalink

    就這角度來看,或許現在將某些決策交由官僚專家來做決定的做法其實根本是錯的,要真正交予全民才能真正地做出做好的抉擇,不管什麼領域都一樣?

    Reply
  • 2011 年 12 月 30 日 at 15:19:28
    Permalink

    文章裡描述模型中最後加入的虛擬動物只是「沒有特別偏好」,然而這並不代表他們無知或缺乏資訊,他們可能只是覺得無所謂,或者在深思熟慮之後依然認為哪種選項都沒差。你不應該擅自把他們詮釋成是無知,或者缺乏資訊,這些表達方式是誤導的。

    Reply
  • 2012 年 01 月 01 日 at 02:14:16
    Permalink

    Kris :
    文章裡描述模型中最後加入的虛擬動物只是「沒有特別偏好」,然而這並不代表他們無知或缺乏資訊,他們可能只是覺得無所謂,或者在深思熟慮之後依然認為哪種選項都沒差。你不應該擅自把他們詮釋成是無知,或者缺乏資訊,這些表達方式是誤導的。

    所以可能還是要對人進行研究才行?

    Reply
  • 2012 年 01 月 10 日 at 22:24:38
    Permalink

    會不會意見不強烈的成員增加,會導致少數強烈意見被稀釋,於是其他成員受到意見影響的效力下降
    像我和很多朋友一起吃飯,結果有一個少數意見積極遊說附近的人,所以他附近兩三個人同意了,可是我們其他七八個就自己聊一聊,聊到一個更好的選項,所以最後他還是跟我們去吃了

    Reply
  • 2012 年 02 月 11 日 at 20:04:05
    Permalink

    恭喜模型法實驗法又找到了一個「研究起點」
    現在我們手邊有幾個研究起點了?

    Reply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