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專題】跨領域的知識份子─專訪謝豐舟醫師

分享至

在謝醫師身上,我看見了他的勤奮(patient)、熱情(enthusiasm)以及付出(always give)。編輯:Nita Hsu

採訪:徐伊亭、郭冠廷

撰文:郭冠廷

--

      CASE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很榮幸邀請到謝豐舟醫師擔任下一期《探索講座》的顧問,並在明年為我們帶來一系列精采的演講。謝醫師是臺大醫學院的教授,卻也對各方領域多有涉獵,近日則在臺大總圖一樓舉辦《迎接生命的一雙手》的展覽,與民共體悠游於不同領域而自得的感動,並分享他的多方性思維,與對精緻性(sophistication)的追求。為讓各位觀眾能對探索講師有進一步瞭解,並鼓勵大家前往參觀,因而CASE進行這一次的採訪,文章一開始先對謝醫師的展覽做粗略介紹後,再將謝醫師的自我分享略微編整,從三方面呈述:「個人特點」、「謝家風範」、「多方性思維與對知識份子的期許」。

迎接生命的一雙手

      經過臺大總圖的大廳,很難不被一片熱情的紅色所吸引,那是謝醫師雙手所緊握的生命。進一步往內走,會看到超音波展示機,對許多父母親而言,會有股甜滋滋的喜悅,它是新生兒的脈動圖像,而謝醫師正是一位婦產科醫師。更深入展廳,會看到「小小神經科學」的網頁,以及《錯覺展》的介紹,前者是陽明大學的科普推廣計劃,而將知識普及化是謝醫師所認同的教育理念;而後者則是教授曾經主辦過的活動。拐個彎,則會看到教授在醫學研究上的成果,與後進人才的培育;鄰近處還會看到他舉辦過的《達爾文》以及《哥本哈根》舞臺劇的介紹,此時飄來幾顆單音或旋律,一架大鋼琴前面,用音符來導覽的正是謝醫師。

      身為一位醫生,當謝醫師被問到是如何運用時間跨領域學習?他說,其實爭取時間的方法,就是清楚知道知道自己所需,專心致志努力完成一件事情,而後放手。「我本來三十歲時在那邊開刀和接生,非常積極,但我四十歲後因為要開始做胎兒診斷,我就不接生了。我知道沒有辦法把時間分在上面,就是一個個階段的進行。」謝醫師謙虛地給自己下診斷說這是:「喜新厭舊,標新立異。」

一位有著領袖魅力的醫師

      臺大麻醉科孫維仁教授對謝醫師所擁有特點的歸結是:「熱情(passion)、激勵(inspiration)、付出(always give)」。孫維仁教授說:或許這三種加起來之後就變成「領袖魅力(charisma)」。

      謝醫師不管做什麼事情都非常努力,臺大內科楊偉勛教授就曾說[1]:「只要他心中認為是對的、該做的,就抱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來推動。」而且謝醫師他把這些想法,用熱情去感染他人,楊教授又說:「(他)『一意孤行』地強力(強一己之力)推動許多事情(雖然大多是推別人動)。本校許多校級研究中心,就在他這種行事風格下成立了。」

      臺大心理系葉素玲教授說:「2007年我們辦《杜鵑花節錯覺展》,謝教授說:『辦啊,這個太有意思,絕對要辦,錢不是問題,我先出一百萬』。有了這一百萬我們就比較容易去募款,總經費共三百萬,後來校長說:『不夠的,我出算了,不能讓謝教授自掏腰包』。」《杜鵑花節錯覺展》獲得空前的成功。謝教授說:「很多時候事情都卡在錢上面,但有些事情應該比金錢還要重要,我覺得一個大學有他應該要做的東西,反正我多了那一百萬也不會比較富有。」

掌握核心式的廣泛閱讀

      除這些特點之外,謝醫師熱愛閱讀,同時也勤於背誦,擅於掌握核心內容,而且不斷地學習新知。

      謝教授自幼喜歡閱讀中外名著,《基督山恩仇記》、《三國演義》是他的最愛。他從小念書就是「全背」,他還當場考驗小編背誦中國歷代的「朝代」,所幸沒有漏氣。「我從小背的這些東西無形中可能變成腦子中的某些的成分。日後說不定某些情況用得上」。謝教授擅長想出一些口號,他說:「口號就是最核心的一句話。」小編猜想,或許就是這掌握核心內容的能力。

      這些記憶在日後都成為背景知識(somehow knowledge),謝醫師年近半百才開始學習繪畫,而到近年學習鋼琴。「就好像到五十歲的時候神經錯亂,我到五十歲的時候不知怎麼地那時候被『活化(activate)』」,這也許就是過去的背景知識發酵吧。

豎立典範的家庭教育

      到底是如何培養出這麼位醫師教授呢?家庭教育想必佔有一席之地。「我爸爸很少在教育上特別講過什麼東西,我想他們主要就是給你看到他們的樣子。」謝醫師以一個譬喻,來闡述他從醫的緣由「我們從小就不知道要做什麼,當今天沒有特別想吃義大利麵或牛肉麵,那你只好吃飯,因為你天天在吃飯。我們沒有想過要做化學家、物理學家、工程師,就只好做天天看到,比較熟悉的醫生」「他曾經為中午要吃便當沒錢,所以他的筆記寫得很漂亮,借給有錢的同學念,午餐同學出錢。」而謝爸爸刻苦向學,或許也造就謝豐舟教授「勤奮」的特質。

      熱心付出(Always give)是謝家的家風,有的病人沒錢付醫藥費,謝爸爸說「沒錢就算了」。病人過年時就會拿一些自己生產的雞蛋、鴨蛋、綠豆、紅豆來給醫生。那個時候的醫生,真的是『助人的行業(helping profession)。』」謝醫師的外祖母,更有一股「俠女」的氣息。謝醫師說:「外祖母很豪爽,沒飯吃的親戚都住在她家;我媽媽其實也有那種個性,喜歡做『大姊大』和替人家『出頭』,許多事情人家都找她調解」,謝醫師多少也延習了外祖母和媽媽的行事風格。

      縱使身教遠多於言教,但謝醫師銘記母親曾經說過的話,「我媽媽常講:醫生就是intelle。我們那時候也聽不懂,直到2004年,我開始想這些事情,才領悟intelle就是intellectual,就是知識份子。」

      謝醫師小時後和家人看過許多電影,像《亂世佳人》、《羅賓漢》、《宮本武藏》,「我們看了很多的電影,所以這或許是我們共同的地方」,謝醫師如數家珍地回憶著。家庭除有身教和言教的功能,也提供閱讀資源;因為外祖母收藏許多章回小說,使得謝醫師從小就讀《薛仁貴征東》、《羅通掃北》,看得最仔細的是《三國演義》。或許就是電影和小說使得教授日後對人文藝術產生莫大的興趣。

勇於表達的知識份子

      受到母親「醫生就是知識份子」的影響,加上跨領域的背景,使得他擅常多方面思考,因而總有獨到思維見解。什麼是真正的知識分子?對問題癥結提出評點,追求社會正義。就學術和產業,謝醫師提出「精緻化(sophistication)」以及「跨領域整合」兩個建議;而後者則是再次強調,知識份子要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

      舉例而言,追求SCI Paper(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階段已經過去,我們應垓要提升「知識水平(Intellectual level)」,而提高的一個重點就是要「精緻化」。要往正確的方向努力,知道該做什麼,並且很清楚知道問題所在:要學賈伯斯將積體電路(IC, Integrated circuit)精緻化,而不是老做下游代工圖利;我們老是說臺灣很小,其實問題不在臺灣市場規模大小,就像羅氏藥廠(Roche)總廠就在市場規模不大的瑞士。

      謝醫師除自身悠游於各領域之間,他在課程安排上也費盡心思,如他所辦的通識課程,就請生物的專家和神經科學的醫生,從「生物性」和「腦科學」來解釋人類行為。大學要對重要社會議題表示意見,把知識分享給國民。謝醫師說:「老農津貼、核四,我們台大有那麼多各方面的專家,能不表示一點意見嗎?」。大學要站在社會正義的一邊。是不是所頂尖大學,這才是核心。有些台大教授頂著台大教授的光環出任政務官,但其言行卻與他在台大時判若兩人,這不僅對學生是個負面的示範, 也讓大學的社會公信力受損 ,更辜負社會對台大的支持。謝醫師認為台大教授若有心從政, 最好先辭去台大教職,專心從政。

      大學研究成果不該被專門化、秘密化,應以一種民眾能瞭解的方式分享出來。就像這次的謝教授辦展覽的目的之一就是「公民教育(public education)」。謝醫師說:「這星期有兩班永和國中來參觀我的展覽,他們的老師是台大校友,他看了之後,覺得應該把這個展覽分享給學生看,就把學生帶來參觀,而台大也為國中教育盡了一份心意。」

      「付出」,是謝家的家風,透過「勤奮」與「熱情」感動周遭的人。「人基本上是利己的,但是人的社會到這種地步,要透過利他來利己。」在他每次伸出雙手迎接生命的同時,想必也將自己的期許加諸在每個未來的希望上面。
--

 [1] 楊偉勛:〈謝豐舟教授榮退紀念感言─文藝復興人〉。
謝豐舟醫師個人回顧展網頁

責任編輯:Nita Hsu


(Visited 107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2 thoughts on “【CASE專題】跨領域的知識份子─專訪謝豐舟醫師

  • 2012 年 01 月 09 日 at 21:27:25
    Permalink

    My wife did not like my picture on the top

    Can you use a better one?

    Alu

    Reply
  • 2012 年 01 月 10 日 at 10:16:47
    Permalink

    謝醫師好:
    早安!關於您提到的問題,我已另外挑了幾張當天的採訪照片寄至您的信箱,您看過沒有問題的話,我會馬上更換上面的照片,非常感謝!

    編輯 Nita Hsu 敬上

    Reply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