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評《水猿》

分享至

撰文 王道還

《水猿》中文譯本書封
《水猿》中文譯本書封

亂拳打死師父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

The aquatic ape hypothesis
By Elaine Morgan
1997
London: Souvenir Press

《水猿》,陳信宏譯,麥田出版社

在西方,「人在自然中的地位」是十八世紀成形的科學問題,學者歷經三個世紀才弄清楚答案的輪廓。簡言之,人是一種猿,與黑猩猩同源,八百萬年到六百萬年前才分家。傳統分類學家將人歸入「人科」、黑猩猩歸入「猿科」,是數典忘祖。

可是,即使人是一種猿,也是非常獨特的猿;我們是無毛猿。此外,我們頂天立地、昂首闊步,是哺乳類中唯一完全依賴下肢在地面上行走的物種。為什麼?這是所有 「人類演化演義」的主題。例如第一位提出生物演化論的拉馬克就推測:人類始祖在地面上站得直、望得遠,既增加警戒範圍,又拉長偵查距離。有了遠見,攻守兩便,就能鬥智而不鬥力,因此人類雖然身無利爪、膚脆骨柔,腦子卻特別發達。拉馬克說得絲絲入扣,煞有介事,不愧為生物學史上的大家。

《水猿》是一部人類演化演義。作者摩根自一九七二年起宣傳水猿假說(AAH),認為人類始祖必然在獨立演化的早期階段在水裡度過了幾百萬年,才脫去全身毛髮、 養成直立習慣、發現製造工具的利益。舉凡我們想得到的人類特徵,全是在「水猿」階段演化出來的,甚至說話的能力也依賴水棲奠定的生理基礎。

摩根不是生物學者,在大學裡不主修科學,水猿假說也不是她發明的,卻獨具隻眼,大肆宣傳。人類學者漠視她,幾位學術名家卻不得不評論這個點子,值得對科學的社會建構過程有興趣的讀者注意。

可是讀者必須像摩根一樣鍥而不舍,耐心地將摩根過去出版的三本書仔細讀過,並與本書比較。哪些論點是摩根因應批評與證據而不斷修正的,不變的又是哪些?例如,要是人類始祖曾在水中生活過幾百萬年,那是在河裡、湖裡,還是海裡?一開始,摩根認為流淚與流汗都是人類祖先在海水棲境中演化出的生物適應。只因為淚水與汗水都是鹹的。現在摩根承認流汗與流淚不可能源自身體排除過多鹽分的機制,同時將人類祖先的演化棲境改為「洪水氾濫的森林、紅樹林,或者樹木植被逐漸減少的島嶼」(頁145)。最可能的地點是東非依索匹亞東北部的阿法三角。因為一九九四年古人類學者宣佈,在那裡找到了一些四百四十萬年前的人類祖先化 石,而且有專家推測,紅海海水從曼德海峽侵入過那裡。本書在一九九七年出版,作者還來不及聽說七百萬年前的人類祖先化石,那是法國學者在中非查德發現的,當時的棲境大概是水道交錯的內陸。

在西方,多虧摩根水猿假說才有今日的聲勢。可是這本《水猿》卻可能是這個假說已日暮途遠的註腳。因為在本書中,摩根採取的是守勢,到了最後一章,她承認這個假說只是臆測,她老調重談,只因為她認為流行的假說更糟。這是比爛。摩根在許多生理細節上著墨,反而讓讀者莫測高深。遙想摩根當年,《女性演化史》(The descent of woman, 1972)才情煥發,富想像力,捕風捉影也引人入勝。一個沒有受過學術訓練的人,掙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學習學術規範,結果成了半吊子,生氣盡失,教人不能無憾。

回顧過去一百五十年的古人類學,出人意料的化石一向是主導研究方向的動力,人類演化演義很少扮演關鍵角色。而在科學中,「研究問題」是以解決方案定義的;沒有解決方案的問題,再有趣也只是說故事的張本。

這可不是貶語。好的故事鼓舞好奇心,激發想像力,是科學的起點。我們為什麼這麼愛聽故事?來段故事吧!

原載2006年3月5日聯合報讀書人

文字部份轉載自:通俗科學網

(Visited 102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