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掌故】尋根

分享至

尼安德塔人與現代人的關係究竟為何?直到今日仍是爭論不休的話題。

撰文 │ 王道還

557625181_dac69dc9d1_Pabo76@flickr
美國自然史博物館中,一位參觀民眾與尼安德塔人骸骨面面相覷。

上個星期美國的權威科學周刊《科學》再度以「人類起源」做專題報導,焦點是「尼安德塔人」問題。科學界知道的第一個尼安德塔人化石,在一八五六年(清咸豐六年)八月出土,次年由一位波昂大學解剖學教授提出正式報告,現代古人類學(paleoanthropology)就算正式成立了。哪裡知道一個半世紀後,「尼安德塔人」仍是古人類學界最「尖端」,也最「尖銳」的問題。

說來古人類學真是個異數,從來沒有一門科學像它一樣,除去了科學家的性格與信念,就只剩下一堆「碎骨亂石」了。外行人看熱鬧,看的是學者之間的激烈交鋒;內行人看門道,可是在一大堆形同「斷爛朝報」的資料中想看出苗頭,非得有強烈的信念不可。

我有時覺得「人類起源」之類的消息受到西方大眾媒體的青睞,實在不可解。就現代科學對證據的講求程度而言,古人類學家所掌握的直接證據,實在少得可憐, 比占星家還不如。現在世界上領有執照(博士學位)的古人類學家總數,比起他們正在研究、辯論的標本數量大得多了。要不是古人類學家以演化論與自然史為古人類化石建立了堅實的解釋架構,這門學問能不能成形,大可懷疑的。

也許自然史(natural history)是個關鍵。國人對滄海桑田、地質變遷,甚至地下出土的化石都早有認識(例如北宋的沈括),但是從來沒有發展出自然史的概念;國人自古就認清了「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但是這不等於西方的「人類自然史」概念。歐洲學者覺悟到地球、自然都有一悠久的歷史,是十八世紀的事。十九世紀初興起的「人 類自然史」,一開始就是個衝決網羅的「基進」(radical)概念,對於傳統社會的階級、門第觀念是挑戰,也是威脅。要是人類是從「低等類型」演化出來 的,不就意味著自然的教訓是:「公侯將相寧有種乎」?

「尼安德塔人」問題是在這個背景中出現的。難怪當時歐洲學者大多認為「尼安德塔人」化石代表的是現代人,他的頭骨形態雖然有些猿的特徵,但可以解釋成病理結果。即使相信人與猿有「自然史關連」的學者,也認為「野蠻」人種(如黑人)還沒有完全擺脫猿的形態,因此這個化石與歐洲人無關。

後來歐洲發現了許多史前遺址,歐洲史前史到了十九世紀末已理出了頭緒。尼安德塔人與現代人不只生存時代與形態有差異,還有文化的差異。尼安德塔人是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二十幾萬年前到三萬年前)的主人,最早的歐洲現代人是克羅馬儂人,他們與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約四萬年前開始)的遺物一齊出土。這時流行的解釋是:尼安德塔人是比較原始的人,給高級的現代人消滅了,而那些現代人另有演化淵源,與尼安德塔人沒有直接關係。

二次世界大戰後,學界逐漸產生了新的共識,認為必須將先前所有古人類化石整理一番,才好凸顯問題。於是主流教科書開始宣傳「最簡單的」人類自然系譜:尼安德塔人是現代人的祖先,現代人是從尼安德塔人演化出來的。不過自一九五○年代 末起,非洲不斷出土重要的化石,確立了「人類演化搖籃」的地位;有很長一段時間,報紙三不五時就以頭版報導東非新出土的人類祖先化石。學界把研究重心置於非洲,尼安德塔人就不受重視了。

一九八○年代,學者發現了現代人祖先與尼安德塔人十萬年前共同生活在中東的證據,尼安德塔人再度成為問題。有意思的是,這時有些學者在重新整理化石資料後,卻相信人類在各大洲有相當獨立的演化史,例如蒙古人是東亞「原生的」;可是各大洲之間也不斷發生小規模的族群流動,因此各大洲的人群間沒有遺傳隔離。在他們眼中,尼安德塔人與現代人只有「種內」差異。中國大陸的學者,就喜歡強調東亞是「中國人」 的原鄉,至少可以追溯到北京人時代。

學者之間的爭論經常成為新聞,往往滲入流行文化,成為小說創作的靈感。英文書市中以尼安德塔人為題材的小說並不少,有些還成為暢銷書,例如美國女作家Jean M. Auel 自一九八○年起發表的一系列小說(自《熊洞一族》起)。本地剛出版的科幻小說《醜小孩》(天下遠見出版公司),以一個尼安德塔人小孩為主角,討論極為嚴肅的科研倫理問題,也是別開生面之作。



原載2001-3-7中央副刊

文字部份轉載自:通俗科學網

(Visited 30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