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旁聽】10/2 人文與科學對話工作坊:科學發展與風險爭議
現代文明發展的省思:人文及社會科學的觀點
第二階段:人文社會學者與科學家的對話工作坊(9/4~10/16每週五下午舉辦)
邀請旁聽對象:對跨領域對話有興趣的高中教師
本週議題:科學發展與風險爭議:科學評估與治理
![cow 狂牛病等新興科技問題尚沒有一致的政策共識。](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413/1934917078_359cfee43f.jpg)
時間:2009年10月02日(週五)下午2點到5點
地點: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300教室(復興南路底,台大側門入口第一棟)
■與談學者:
王璦玲(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王榮德(台灣大學公衛學院)、何美鄉(中研院研究員借調國光生技研發長)、杜文苓(世新大學行管系)、周成功(台北榮總教學研究部)、周桂田(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林宜平(陽明大學科學與社會所)、陳東升(台灣大學社會系)、魯貴顯(輔大社會系)
■討論題綱:
一、 科學評估的缺陷:科學評估往往是建立於既有的科學資料上進行評估,在傳統科學上雖然可用,但是對於如當代新興的奈米科技、基因科技的層次,往往只能夠在科研的過程中逐步累積實驗室數據,因此要如何進行有效的評估與治理?同時,科研發展除了對環境與健康產生效益與衝擊,也可能衍生科學之外的社會、倫理、族群等衝擊,而進一步產生政治爭議,這部份的科學與風險治理是否受到重視?
二、 高度科學不確定性的問題:科學界本身缺乏共識、或科學證據缺乏一致性的議題,如溫室效應、如許多經過長時間研究才得出結論的疫病,如GMO、狂牛症、如SARS、溫室效應等問題,目前的方式是以建立快速回收的監視系統來因應,但是仍然無法彌平科學爭議,對此,是否有一套良好解決的辦法?
三、 無法驗證的科學問題:在許多科學的層次,經過商品化並大量使用在與人體安全健康有關的食品、器具等等範疇,如某些食品添加物對人體的傷害具有積累性,累積到一定程度才會致癌,或是某些單獨具有安全疑慮之新科技,如奈米因子,那麼如何說服民眾忽視自己最寶貴的健康,而減低對於新科技的疑慮與排斥?
網站:http://homepage.ntu.edu.tw/~nsc972630/
聯絡人:余宣佑02-33663344,黃鈺婷02-33662801
■圖片來源:
kwerfeldein@flicker(適用CC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