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證據】最早狗骨引發起源論爭
■ 德國考古學者最近宣稱,瑞士北部的洞穴裡出土的一具上顎化石,屬於目前已知最早的狗,約有一萬四千年歷史;而去年發表的比利時狗骨研究可能只是「冰河狼」。
編譯 ∣ 汪芃
每條狗都有出頭的一天。不過對有一隻狗來說,這一天牠可足足等了14,000年之久。日前瑞士一處洞穴挖掘出下顎骨碎片,經科學家分析並使用放射性碳年代測定法檢驗,判定此化石來自目前所發現年代最久遠的狗。
儘管如此,世人對狗這個物種最早的起源仍所知不多。亦有研究學者聲稱,早就有比瑞士洞穴的狗下顎碎片更古老的狗化石出土了。
德國杜賓根大學(University of Tübingen)的考古學研究生納彼瑞拉(Hannes Napierala)及考古動物學家魏爾波曼(Hans-Peter Uerpmann)兩人,共同發表論文指出,瑞士境內鄰近北方與德國邊界的凱斯勒洛赫石窟(Kesslerloch Cave),早在1873年即出土一具右上顎化石,證明約14,100至14,600年前,當地就有人類所豢養的家犬。
納彼瑞拉表示:「凱斯勒洛赫石窟出土的化石顯然證實,當時狗在中歐已是尋常的家庭飼養動物。」此外,也有研究人員在德國波昂奧伯卡瑟爾遺址(Bonn-Oberkassel)的史前人類遺骸旁發現狗化石,年代約有14,000年之久。
狗還是狼
納彼瑞拉和魏爾波曼於7月19日在《國際骨質考古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steoarchaeology)上發表論文指出,先前某些研究者找到的最古老「狗」遺跡,可能只是「冰河狼」(Ice Age wolves)。他們認為是狼的對象包括了一百多年前,比利時戈耶穴(Goyet Cave)出土的一具31,700年前的冰河狼標本,2009年有研究團隊指認其為最早的狗。
主導戈耶穴化石分析檢驗的是古生物學家黑蒙沛(Mietje Germonpré)。黑蒙沛任職於布魯塞爾的比利時皇家自然科學研究院(Royal Belgian Institute of Natural Sciences),他堅持自己的研究結論無誤,並再度指稱「凱斯勒洛赫石窟出土的狗化石,並非人類養狗的最早紀錄」。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維多利亞大學的考古學家夸克福(Susan Crockford)則評論,在凱斯勒洛赫石窟及戈耶穴這些所謂狗化石出土位置附近,都發現無數狼的化石,因此這兩處遺跡的狗是否已徹底馴化,仍有待商榷;她認為凱斯勒洛赫石窟挖掘出的下顎化石,充其量只能算是具雛形的狗,是狼開始受人類馴養的早期階段。
學界一致同意最早的狗系出於狼,然而至於狗究竟是何時及如何出現的,科學家至今仍眾說紛紜。檢驗現代狗和狼之間基因差異的研究團隊,有的推斷東南亞地區最早開始馴養家犬,有的卻指出最早馴養狗的是東歐或中東地區。
納彼瑞拉和魏爾波曼則質疑,不管DNA研究如何蔚然有成,研究的都將是狼的起源地,而不會是狗的起源地。他們認為,歐洲、亞洲甚或北非各地,均早在15,000年前即開始馴養當地的狼,狗就是這樣誕生的。
顎骨說話
納彼瑞拉和魏爾波曼指出,凱斯勒洛赫石窟出土的狗下顎骨及殘存的牙齒,與附近發現的狼化石相比之下顯得小得多。此外其中兩根牙之間有明顯縫隙,證明狗的馴化當時已進入尾聲,因為在馴化剛開始的階段,顎骨會比牙齒縮小的速度快,因此牙齒應該會十分擁擠,不會有空隙;到了馴化過程的末期,牙齒才會縮小到讓齒間產生縫隙。
納彼瑞拉也補充說明,戈耶穴及其他幾個年代早於凱斯勒洛赫石窟的遺址出土的狗化石,體型大小都介於現代的狗及古代的狼之間。他認為,年代較早的化石口鼻部位較短且粗壯結實,這在早期常被視為是馴化的證明,事實上也能說明是狼在冰河時期為適應獵捕大型獵物所演變的生理構造。
黑蒙沛回應表示,古代犬跟狼相比,口鼻部位較粗短,嘴型較大,腦殼也較大。研究視網膜即可發現,狗的視網膜演化為較集中注意視覺區塊的中間部分,或許就是為了能更有效追蹤人類臉孔。此外黑蒙沛也指出,狗口鼻部位短,可能是人類選擇育種的結果。
另外,黑蒙沛指出,年代比凱斯勒洛赫石窟出土狗化石更早的狗,體型雖然不比狼,但仍相當大;且這些狗化石出土的地點附近均發現大量長毛象遺骸,代表當時這些地區的人類很可能用狗來搬運和看守所獵捕的長毛象。納彼瑞拉和魏爾波曼認為,要消弭各方歧見取得共識,仍有待各研究團隊使出看家本領,努力挖掘更多狗化石。
原文出處:A ‘new’ palaeolithic dog from central Europ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steoarchaeology)
責任編輯:MissZ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