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Lady系列】是什麼使人成為工程師—琳恩康維的故事

分享至

■ 電機教科書上的人物琳恩康維,早年因選擇接受變性療程而被IBM開除,也失去了親友的支持。沈默了31年之後,她終於以密西根大學電機工程榮譽教授的身分,向世界公開了這項曾經諱莫如深的秘密。「這些手術不會讓你成為女人,只會讓你成為怪物。」她回憶當年尋求醫療協助時,一位醫生這麼對她說。

LynnOnCouch
2000年的琳恩照片。(取自其個人網站)

撰文 ∣ 張孟哲

在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下的電腦學會2009年電腦先驅獎(Computer Pioneer Award)頒獎典禮上,琳恩康維(Lynn Conway)因為在計算機設計架構方面作出的貢獻,以及超大型積體電路設計方法上的創新與教學而獲獎。這個獎項主要在表揚那些為電腦工業帶來新視野並持續注入活力的人們。康維在講台上發表了得獎感言:「我思考著那些曾經得過這項獎的人、和他們的成就,然後禁不住這麼認為---我們(工程師)活在一個多麼棒的時代啊!…人們可以將構想製造成現實存在之物、影響整個世界…這在其他領域是極少發生的事。」

米德康維革命

康維1938年出生在紐約白原市。她與一般科學家有著相同之處,譬如從小就展現出數學和科學方面的才能與興趣,十歲的時候開始對天文學著迷,喜歡親自動手進行實驗,16歲的時候只花了一個暑假就親手製造了一座反射式天文望遠鏡等等。以全A成績自高中畢業後,申請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就讀。雖然在兩、三年後休學,但仍然在24歲時由哥倫比亞大學工學院畢業,之後花了一年的時間取得同一所學校的電機碩士學位,但沒有繼續攻讀博士。

離開哥倫比亞大學後,康維進入IBM公司的華生研究中心。她參與了1961年開始的尖端計算系統(ACS)研究計劃。ACS的成果後來被認為是第一部具有超純量(superscaler)架構的計算機,而這個部份是由康維負責的。她發明了一種自己取名為動態指令排程(dynamic instruction scheduling)的超序執行方法,使得計算機能在一個週期內執行一個以上的指令,在當時這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技術。大部份的現代處理器都具備這種功能,用以提升指令執行速度。

康維對於電機的貢獻遠不止於此。另一個使她獲獎的原因,是她在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方面的貢獻。康維與加州理工學院的教授卡沃米德 (Carver Mead)合作,他們共同的成果被稱為「米德—康維革命」,VLSI的設計流程從此得以結構化。以此成果編寫的教科書《VLSI系統簡介》成為標準的課堂教材,當時在超過一百所學校裡使用。康維同時協助推展一種名叫MOSIS的晶片下線服務,讓修課的學生們得以實際製造出自己設計的晶片,而無需負擔過重的成本。這樣的訓練方式現在仍然在臺灣電機類的學術機構中實施,負責的單位為國研院晶片中心(CIC)。因為這些成果,她於1985年獲選為IEEE會士。

電機「女」傑

LynnAt20b
琳恩二十歲,剛開始接受荷爾蒙療法。

乍看之下,康維似乎是位典型的優秀工程師。唯獨有個問題—她一開始並不是「她」。身為生理男性,也理所當然地以男性身份被撫養長大,卻不認為自己是男性,深受性別認同障礙(gender identity disorder,GID)所苦。儘管生理性別為男性,性別認同則為女性。讓她從麻省理工學院休學的原因,不是因為學業,而是因為尋求變性失敗受挫。直到在IBM工作時期接觸了內分泌科醫師哈利班傑明(Harry Benjamin)的專書《跨性別現象》(The Transsexual Phenomenon)之後,康維再次重燃變性的渴望。她和班傑明醫師取得連繫,開始了荷爾蒙治療,並準備接受物理性的性別重建手術。

儘管康維是一位極為優秀的工程師,但IBM高層得知她試圖變性之後毫不留情地以「行為不道德」為由,開除了她。影響所及,原本在背後支持她的人們信心也隨之瓦解。被IBM解雇後,她獨自面對整個療程,沒有任何來自親友的支持。1968年,也就是三十歲時,康維一個人出國接受手術、取得新的身分。從此之後,她以「琳恩康維」的身分再出發,捨棄了往日的成就,選擇成為一位「沒有過去」的低階約聘制程式設計員。

但她毫不後悔這個決定。回憶起此一時刻,康維說:「手術帶給我的影響,簡直像是神蹟一樣。」她終於能在身心之間,感受到和諧。

重新出發

即使一切歸零,她的事業成就仍然以極快的速度起飛,在五年後進入了全錄(Xerox)帕羅奧多研究中心(PARC),在那裡她發表了著名的VLSI系統研究成果;十年後,更成為麻省理工學院電機與資訊學系的客座副教授。1985年,康維成為密西根大學教授,任教的13年間曾經擔任工學院副院長,最終以名譽教授的身份退休。作為一位進入學術界的電腦工程師,康維無疑地非常成功,甚至獲選為美國國家工程學院(NAE)的成員。這是美國工程學界最高的學術社群。

從她取得「琳恩康維」這個身分開始的31年學術生涯裡,她從未對外暴露自己過去的身分。那些與她背景相同的人們遭遇的不幸,始終讓她懷抱著對於曝光的深刻恐懼,擔心學術地位不保、人際關係毀壞、甚至遭受身體方面的攻擊。這份憂懼讓她對自己早期在IBM的成果始終保持緘默,即使它們被大量運用在先進的晶片科技、甚至被寫進了教科書裡,康維並不主張那是她的貢獻。

開誠布公

51Rn7wDeqtL._SL500_AA300_
康威與米德合著的教科書封面。

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隨著計算機科技史的研究展開,一些人開始注意到IBM ACS 計劃,以及康維早年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曾經是男性的事情,再也瞞不住了。但如果由其他人來揭穿,會發生什麼事呢?因為非常擔心過往的事蹟一發不可收拾地爆發開來,她選擇了在退休的隔年,也就是1999年,透過個人網站以她自己的話向大眾親自表白這段故事。

出乎她意料之外的是,若不是因為她的科學貢獻太過受人矚目,就是時間或許真的改變了人們的看法,康維在「出櫃」之後並未遭遇太多的負面回應---至少不像她二十多歲時遇到的那樣。在這漫長的時間裡,有些事情漸漸改變了:1974年,在美國心理學會表決下,同性戀被移出了《精神疾病與診斷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DSM)。雖然變性渴望仍被歸類於性別認同障礙範疇中,開列在手冊內,但往日一些似是而非的稱呼跟分類已經被意識到是不夠公允的,譬如性倒錯(Paraphilia)。

康維意識到仍然有許多跨性別的人們生活在歧視與壓迫的陰影之下,和她以前的處境非常類似。她決定利用自己的影響力來幫助這些人。她認為跨性別的人們無法正常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公開與常規化的指引,而康維利用展示自己經歷的方式提供了一個成功的榜樣。她在個人網站上提供跨性別相關的資料,並翻譯成18種語言。一些高科技企業開始制訂性別工作平等條例,避免類似的情況再次發生,其中包括了當年解雇康維的IBM公司。

今年初,法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不把變性慾者列在精神疾患之列的國家。此一舉動的象徵意義可能大於實質,因為這也意味著變性者醫療保險可能喪失,而法國法律目前仍須經歷物理變性才能改變身分證上的性別,比起英國跟西班牙都要嚴格。這令人深思,僅只改變衣著與心理認同,是否對於「裝錯身體的靈魂」來說不太夠?究竟又是什麼,讓一個人成為男人/女人?康維的故事展現了一種不同以往的科學家/工程師面貌,但相異程度也許沒有想像中的大。這可以讓我們更進一步去思考,到底性別差異會對科學研究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而當我們講到性別(gender/sex)時,是否真的想當然爾的共享「同一種定義」?或許答案會和原本的猜測,有著非常大的不同。

(本文作者為國立交通大學電控工程研究所碩士)

按:琳恩康維於2002年與交往多年的工程師男友查理結婚,兩人都喜歡旅行,養了很多小貓。
延伸閱讀:康維的研究貢獻列表康維在IEEE網頁上的介紹

責任編輯:MissZoe

(Visited 214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