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新浪潮:生成式變革】人機關係的變化:虛擬分身與現實生活的奇幻交會?

分享至

科技發展改變了我們和智慧裝置的互動模式,大幅增加人類的螢幕使用時間,未來人類醒著的時間大部分會在線上,和真實世界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少;世界衛生組織在2020年將網路成癮列為人類共同挑戰,美國醫學會也發現網路成癮會降低白天注意力、惡化人際關係、提高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人機介面發展有缺點也有優點,如何善用科技的優點來改善人類福祉、讓生活更加便捷,成為當代重要議題,今天的AI沙龍邀請到人機互動專家,分享該科技在未來正面的優勢和潛力。

講者|臺灣大學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 葛如鈞 兼任助理教授 × 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 鄭士康 名譽教授

彙整、撰文|周書瑋

 

在真實世界裡操控自己在另一個人身上的分身——背後靈
來源: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人類分身目前可分為三種形式,一是人類虛擬的出現在虛擬世界裡,把自己的身份替換到虛擬世界的自己身上;也可以遠距電傳到真實世界裡的替身(機器人),人類遠端操控機器人,命令機器人做事;第三種形式則是將人類智慧和思維導入AI或大型語言模型,AI經過訓練後就能遠端控制機器人,人類不必自己操控機器人,能省下時間去做其他事。

目前有許多公司投入第二種分身形式的開發,在各領域的運用都有顯著成果。東京大學道進昌彥博士實驗室開發背後靈機器人 (Fusion Robot),透過遠端操控和穿戴在人類身上的機械裝置,人類有了一個「背後靈」和自己一起工作,但後面的機器人其實是另一個人透過網路遠端操控。遠端操控者(A)透過攝影機可以了解穿戴背後靈的人(B)和B現場真實發生的事,A再透過網路操作背後靈,B和A彼此輔助和協同,如果都做得不錯還能互相給對方比個讚,交流情感。日本學者將此創意應用到行動不便者照護上,在輪椅裝上背後靈,照護者戴上VR頭盔,按按鈕切換自己在不同輪椅上的背後靈分身,同時間服務多位行動不便者,大幅擴張一個人的能力;輪椅上的被照護者也能命令背後靈替他開門、提水和重物等簡單操作。葛如鈞團隊將背後靈機器人引入臺灣,並在疫情期間推出「在日本遠距遊臺灣」,讓人帶著背後靈在臺灣到處走,同時開放遠距連線,讓到不了臺灣的日本朋友遠距遊臺灣,去故宮看肉形石或去永康街「看人吃」芒果冰。

 

在真實世界裡操控自己在機器人為自己做事
來源: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除了背後靈概念,許多公司也開發出能直接聽命於人類的機器人,讓人類遠端操控另一個「物體」替自己做事。BeamPro公司推出的人機合作介面,透過電腦或手機連線,遠端控制機器人移動,一個人就能遠端連線來上課或演講。舉例來說,Ted Talk曾邀請因洩密而被美國政府通緝的情報員史諾頓演講,但史諾頓不能肉身現形在公共場合,於是Ted透過人機合作,讓史諾頓在他國大使館連線進到分享會現場給予演講。

葛如鈞的團隊在2015年將遠距機器人引入臺灣,還在機器人上加裝360度直播相機。當時故宮南院邀請政務委員唐鳳到南院致詞,考慮到車程遙遠,葛如鈞團隊將遠距機器人搬到嘉義,讓唐鳳在臺北的辦公室遠距操作機器人並直播,因此即使唐鳳人在臺北,也能體驗到故宮的展覽、即時聽到故宮院長的說明,民眾也可以透過YouTube看到現場360度的直播狀況。

日本的Telexistence公司研發出另一款機器人,人類戴上機器頭盔和手套,就能和機器人連線,讓機器人代替人類在數千公里外購物,機器人還能把對商品視覺、聽覺、觸覺的感受回傳給人類,人類再用數位分身驗證刷卡付費,最後再把商品寄回家。除了購物,機器人也能帶人類環遊世界,只要戴上頭盔和手套,就能享受如親臨現場的感官體驗,並無遠弗屆的探索世界任何角落,機器人還能克服人類生理問題,像是機器人代替人類去空氣稀薄的太空,人類在地球就能享受太空漫步的感受。在少子化嚴重的日本,不少商家引入機器人店員,讓業主在家就能遠端操控數家分店的的機器人店員,命令機器人在前臺結帳或去後倉排飲料。

 

腦機介面的奧祕
來源: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腦機介面指的是使用大腦訊號(腦波)直接和其他設備互動,不經過其他像是滑鼠或手機按鈕等設備,簡單來說就是讓機器直接讀取大腦訊號並做出相對應的行為。人類一直對腦機介面有不同想像,許多科幻電影也以之為題材,像是美蘇冷戰時期的電影火狐狸,描述一款必須戴上頭盔才能用腦波操控的飛機;日本漫畫攻殼機動隊,描述人類大腦和脊髓接上各種不同的機械夾體後,可以幫人類做很多事情,也探討隨之衍生的社會和倫理問題,啟發了很多人機關係研究;電影全面進化描述科學家死後,同事把他的意識和知識全部上傳到電腦系統,讓死去的科學家在電腦裡可以做任何事,讓死去科學家的虛擬分身野心越來越大,最後威脅人類存亡,人類不得不把他從電腦裡面除去。

腦機介面和腦科學是當今熱門的投資產業之一,馬斯克創辦的腦科學研究公司Neutolink,近期舉辦記者會,發表他們如何將晶片植入患者腦部皮質,植入的晶片透過電腦和特殊儀器控制連接,脊髓損傷多年的患者就能順利下西洋棋甚至打一整晚線上遊戲。不過手術過程曾發生一些問題,像是植入時有一條很小的線脫落了,手術過程中一度測不到訊號,後來透過軟體修改才順利恢復機能,腦機介面才順利應用下去。此外,英國、瑞士和其他國家共同組成的跨國團隊,也曾利用腦科學的相關儀器,讓脊椎受損的病患能順利走路,可見腦機介面將會是許多神經損傷患者的福音,在醫學和數位科技上都極具發展潛力。

從虛擬實境、人類在虛擬世界裡的分身、在真實世界裡的分身,以及透過人工智慧和腦波訊號命令機器人為我們做事,這些當代人機關係的重大變化和革新,是過去人類完全無法想像的。當人類善用這些技術,並制定相關操措施將負面影響降到最低,人類的想像力必能讓我們完成任何事。

 


圖左為講師 葛如鈞 教授、中間為主持人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洪子偉 研究員、圖右為講師 鄭士康 教授|來源: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延伸閱讀:《【人物專訪】穿梭於現在和未來世界——專訪葛如鈞教授》、《【人物專訪】對於跨領域研究教學的熱情永遠不滅——專訪鄭士康教授

(Visited 54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