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彗星觀測與甲骨文的「帚」與「彗」字

分享至

彗星是太陽系的成員,主要由冰、氣體及些許的岩石、塵埃所組成,觀測上主要可見彗核、彗髮和彗尾三部分。彗星以離心率較大的橢圓形軌道環繞太陽運行,每接近太陽一次,便會逸失掉部份物質。中國目前最早的彗星圖繪發現於湖南長沙西漢初年馬王堆三號墓的「天文氣象雜占」帛書,上頭可見二十九種形態各異的彗星,是古人對彗星的細微觀測長期成果累積。正史中年代最早的彗星觀測時間則為公元前613年。彗星又俗稱掃帚星,但甲骨文的帚字並不作彗星或掃帚義,甲骨文的彗字主要作除義解,是否表彗星義目前仍有爭議。

撰文|江柏毅

彗星是太陽系的成員之一,觀測上主要可見彗核 (nucleus)、彗髮 (coma) 和彗尾 (tail) 三部分(圖一)。彗核又稱「髒雪球」,原因在於其主要由冰、二氧化碳、氨、甲烷等氣體,以及些許的岩石、塵埃所組成,便如同一顆沾滿了泥塵的雪球。當彗星運行逐漸接近太陽,熱力會將彗核表面的冰融化、蒸發,在輻射壓力 (radiation pressure) 的影響與太陽風 (solar wind) 吹拂下,大量的氣體和岩石、塵埃會逐漸向外噴出,形成如煙霧般包覆著彗核的外層,稱之為彗髮。彗核與彗髮又合稱彗頭。彗核氣體含量的不同會導致彗頭形態有所不同。有些彗星的氣體含量低,因此僅有彗核而不見彗髮,彗頭呈錐形;有些則因彗核富含氣體,因此彗髮明亮,並於彗髮前端可見清晰的如船頭波般的弓狀衝擊波 (bow shock);另有些彗星雖有彗髮,但不見弓狀衝擊波,彗頭則呈水滴形。

圖一:彗星的主要結構|來源:修改自香港天文台網頁圖片

當彗星運行更接近太陽,溫度持續升高,彗髮也因此越形增大,同時受到更為強烈的太陽風吹拂,彗頭後方便會形成由氣體與細小岩石所構成光亮的彗尾,是彗星觀測中最為顯眼的部份,可粗分為氣體彗尾和塵埃彗尾。有些彗星的彗尾相當短,有些則能劃破天際,甚至呈扇形開展或短針錐狀指向太陽。彗星每接近太陽一次,便會逸失掉部份物質。上述由1835年德國天文學家貝塞爾 (Friedrich Wilhelm Bessel) 所提出有關彗星成形的噴射理論其實在長沙馬王堆三號墓(註一)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帛書第五十二至五十三行所載治嬰兒瘈方便已見雛形,上頭寫有:「祝之曰:噴者劇噴,上如彗星」的譬喻。

彗星以離心率較大的橢圓形軌道環繞太陽運行,當其繞過近日點後,與太陽間的距離便逐漸加大,溫度便越降越低,同時所受到的太陽風強度也越來越弱,彗髮因此減少,彗尾則慢慢消失,最後又轉回一個僅具彗核的髒雪球。而當彗星運行至遠日點後便會再行折返,朝太陽前進,完成另一個周期。天文學家將運行周期短於200年的彗星稱作短周期彗星,超過的則稱作長周期彗星。彗星的軌道周期差異相當大,從幾數十年到數百萬年皆有,著名的哈雷彗星便是顆短周期彗星,每隔75到79年便可從地球上觀測到。

中國目前年代最早的彗星圖繪亦發現於馬王堆三號墓,資料來自後來被定名為「天文氣象雜占」的帛書。它同時也是全球現存最古老的彗星圖繪。從文字內容推測,應出自戰國時代楚人之手,早於埋藏年代數百年。該文件出土時已嚴重殘損,經修復後長、寬各約150和48公分,圖文內容除有雲、氣、月掩星和恆星之外,還有分別以朱砂、黑墨所繪寫,保存狀況相對完整許多的二十九幅彗星圖(圖二)。根據圖下墨書的星名,可知有十八種,分別為:赤灌、白灌、天箾、毚、彗星、蒲彗、耗彗、秆彗(幹彗)、帚彗、厲彗、竹彗、蒿彗、苫彗(苫發彗)、甚星、牆星、抐星、蚩尤旗和翟星;相關占文則幾乎全是兵、喪內容,如「兵興,將軍死」、「邦有反者」、「小人啼號」、「有兵得方者勝」、「邦有亡者」、「大將軍有死者」、「天下疾」、「兵起有年」、「天下兵起,若在外歸」、「致兵灾」、「蚩尤旗,兵在外歸」等,可知當時人們認為彗星出現是大凶之兆。

圖二: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天文氣象雜占」帛書中彗星之圖繪與占文|來源:修改自湖南省博物館提供之圖片

馬王堆天文氣象雜占帛書將各種彗星形象描繪地相當細緻,在彗尾的部分除了可見銳角三角形、水滴形、直條形、棗核形和旗形之外,許多則以多條枝葉狀呈現,抐星的彗尾中段甚至打上了一個「×」形符號(圖二),均反映彗星多變的彗尾。至於一些以雙圓表現的彗星部分,應是古人對於彗頭的細微觀察,所描述的是帶彗髮、弓狀衝擊波的彗星類型。

彗星在中國歷代文獻裡因其多元面貌而有不同的名稱,如孛星(或星孛)、拂星、掃星、帚星等,正史中最早的記載見於《春秋・魯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若根據出現月分與方位估算,這應是哈雷彗星在中國的最早目擊紀錄,年代為公元前613年。對同一件事《左傳》也有記載,周王朝一位名為服的內史則在觀測後表示:「不出七年,宋、齊、晉之君皆將死亂。」隱隱透露著災異禨祥的思維。

由於一些拖著長長彗尾的彗星外形便如一把掃把,古代中國想像力豐富的人們有時便也將彗星稱作掃帚星,甚至認為是顆凶星,所以掃帚星是個帶貶義、形容某人不僅運氣極差,甚至會累及旁人的詞彙。商代晚期甲骨文與金文的「帚」字便是掃帚的象形(圖三),不過在卜辭中「帚」字均不表掃帚義,而作「婦」字使用,多指商王的配偶、姊妹、女兒輩、他人之配偶,且是商王之臣(女官),統稱為「諸帚」。這群人的社會地位極高,掌握如指揮將領作戰、帶兵征伐、負責祭祀、主管農業、駐守邊防等國家大事的實權,於死後甚至能夠受到祭祀。

圖三:商代晚期金文和甲骨文的「帚」字|來源:作者提供

若根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彗,掃竹也。从又持甡。篲,彗或从竹。,古文彗从竹从習。」「彗」字的本意即掃帚,而「彗」字的甲骨文字形(A型)亦可見兩把並列、方向一致的掃帚省形(圖四)。在卜辭中,如《合》13613:「…旬〔亡〕。旬㞢(有)求(咎),王疒(疾)首,中日彗。」「彗」字在此表除去之義,全文意思是商王貞問未來十日是否有災禍?經占卜後得到將有災禍的答案。驗辭則提到果然之後商王頭痛,但到了正午時病況已除。甲骨文「彗」字的造字創意即可能以掃帚表掃除、去除之義。卜辭中「中日彗」的用法也見於《合》21026,可惜辭殘,全文所貞不明。「彗」字表「除」的類似用法也見於馬王堆《五十二病方》帛書所載治疣方(註二)。

圖四:甲骨文的「彗」與《說文》所收錄的「彗」字小篆、或體及古文字形|來源:作者提供

若將甲骨文「彗」字的B型字形(圖四)與馬王堆「天文氣象雜占」帛書部分彗星圖繪相對照,可見兩者有些許相似。那麼甲骨卜辭中的「彗」字是否也有表彗星之意呢?答案較可能是否定的(註三),「彗」字在一些卜辭中應表人名或地名。過去也有學者認為今多被釋為「習」字的甲骨文字形(圖五)實為彗星異名,並提出該字實从「羽」从「日」,而「日」為「晶」(在甲骨文中表「星」)之省,整體字形表如羽毛般的星星,即彗星。然而,甲骨文的「羽」字其實造字創意不取自「帚」形,而是帶軸、枝的蟲翅形(圖六),且「習」字在甲骨卜辭中多表示重複、因襲,如「習元卜」、「習一卜」、「習二卜」、「習三卜」、「習四卜」,表示重複一次、二次、三次或四次的占卜(圖五),意義明確,「習」字之造字創意與彗星無關,僅是個从日彗聲的形聲字。

圖五:甲骨文的「習」字和《合》31674所見「習二卜」、「習三卜」、「習四卜」|來源:作者提供
圖六:甲骨文字形多變的「羽」字|來源:作者提供

 


註釋

註一:馬王堆漢墓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發現,墓葬年代為西漢初期,屬當時長沙國相,初代軑侯利蒼家族。一號墓墓主應即為利蒼,二號墓墓主為其配偶辛追,三號墓則為利蒼之子,二代軑侯利豨。

註二:馬王堆《五十二病方》帛書載治疣方:「以月晦日之丘井有水者,以敝帚騷(掃)尤(疣)二七,祝曰:『今日月晦,騷(掃)尤(疣)北。』入帚井中。」「疣」是一種皮膚病,「晦日」是陰曆每月裡整夜無月光的日子。全句意思是,皮膚若生疣,待到陰曆無月光的日子,於枯井有水時到井邊,用舊掃把掃疣十四次,掃時祝禱說:「今日是晦日,掃疣,疣必會戰敗逃走。」掃完疣後立刻將掃把丟入井中。

註三:過去曾有學者主張「彗」字在卜辭中的確表彗星,但從卜辭內容可知該字常與「侑」祭連用,侑彗前亦有「侑妣庚」之辭,或後接「取豕」,可推知「彗」應作人名使用。但根據《懷特》B1595「癸亥貞其彗人」,「人」字在此因卜辭辭殘,是否與「彗」字連用進而有所爭議,有「其彗」之說,意表會不會出現彗星,用法如卜辭中常見的「其雨」(會不會下雨),亦有「彗人」之說,表彗地之人。《南・明》418卜辭「戊戌貞,彗異,隹其亡黑啟」若根據「隹其亡黑啟」之「黑」表顏色、「啟」表晴空萬里,與天象有關,則「彗」字在此確實可能表彗星。

 


參考文獻

  1. 才宛冬
    2018〈「彗星」探源〉,《中國科技術語》第二十卷,第五期,頁70-72。
  2. 王樹鈞
    2012〈帛書《天文氣象雜占》雜考〉,《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九輯,頁25-36。
  3. 何介鈞、張維明
    1982《馬王堆漢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4. 唐玄之
    2002〈甲骨文中關於1843I〉大彗星的記載及其年代的確定,《考古與文物》第一期,頁62-68。
  5. 徐振韜、蔣窈窕
    1993〈殷商彗星記事考〉,《自然科學史研究》第十二卷,第三期,頁235-239。
  6. 席澤宗
    1978〈馬王堆漢墓帛書中的彗星圖〉,《文物》第二期,頁5-9。
  7. 張素鳳
    2007〈釋「帚」〉,《中原文物》第二期,頁88-92。
  8. 馮時
    2017《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 雷春輝、蔣媛媛
    2015〈甲骨文「彗星」異名考辨〉,《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三十七卷,第二期,頁1-4。
    2019〈甲骨文「彗星」異名考辨〉,《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四十一卷,第四期,頁16-19。
  10. 趙誠
    1985〈諸帚探索〉,輯於中國古文字研究會與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輯),頁99-106,北京:中華書局。
  11. 劉光
    2016〈甲骨文「帚」的構形功能及从「帚」相關字考論〉,《殷都學刊》第三期,頁7-12。
  12. 顧鐵符
    1978〈馬王堆帛書《天文氣象雜占》內容簡述〉,《文物》第二期,頁1-4。
(Visited 566 times, 4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