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甲骨文的「雨」字看商代的氣象

分享至

甲骨文的「雨」字是一個象形字,異體字繁多,在卜辭中除了作為雨水使用之外,也指動詞的降雨。天氣的變化直接影響著商人的祭祀、農耕、田獵和征伐等活動,因此有關氣象的卜問是甲骨卜辭中占比相當高的一類,其中尤以對「雨」的卜問最多,也因此有多種與「雨」有關的詞彙記載。商人會舉行各種祭祀,以祈求降雨不會造成澇患,同時也在旱災時向神靈祈雨,方法包括祭河、焚燒人牲、巫尪、奏樂、跳祈雨舞和在田中作土龍等。

撰文|江柏毅

按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根據小篆、古文字形的釋義,「雨」字作「水从雲下也。一象天,冂象雲,水霝其閒也。凡雨之屬皆从雨」解,是天、雲和水霝(即降雨)的組合,與此相似的字形見於年代略早的戰國秦系文字與雨滴寫作水形的戰國時期金文(圖一),但許慎之說若回溯至更早的晚商金文與甲骨文便無法成立。

圖一:《說文解字》所收錄「雨」字的小篆、古文字形,以及秦系文字、楷書的「雨」字|來源:作者提供

 

甲骨文的「雨」字是一個象形字(圖二),異體字繁多,推測由六筆直豎構成表雨水絲絲落下的字形較早,接下來的字形演變為在六筆直豎之上加上一橫筆,代表天空,之後這一橫筆又和上排的直豎相連;上排居中的豎筆後又突出於橫筆,或於此豎筆上再添一短橫畫,作為飾筆,並陸續演變出各類寫法。在卜辭中,「雨」字除了作名詞表雨水使用之外,也用作動詞,指下雨。以「雨」為構件的甲骨文字很多,如霝、霋、雹、雪、霰、雩、霾等。

圖二:甲骨文與商代晚期金文的「雨」字|來源:作者提供

天氣的變化直接影響著商人的祭祀、農耕、田獵和征伐等活動,因此有關氣象的卜問是甲骨卜辭中占比相當高的一類,其中尤以對「雨」的卜問最多,問題常見有「會不會下雨」、「為了降雨,要舉行哪類的祭祀」、「哪位神靈會禍害雨」、「未來某天會不會下雨」、「下個月會下雨嗎」,亦常見觀雲預測降雨的記載,如《合》13386「庚寅[卜]貞:茲雲其雨?」(這片雲會不會下雨?)、《合》21022「格雲不其雨?允不,啟。」(有雲來,會不會下雨?結果不下雨,晴空萬里),可見當時人們已充分體察到雲、雨的相互關係。

甲骨卜辭中表雨的大小強度有「大雨」、「小雨」(或「雨小」)、「多雨」、「疾雨」(或「雨疾」,可能指強降雨)、「烈雨」(可能指豪雨)等詞彙,而在降雨時間長短方面的敘述,則用「延雨」、「卣雨」、「攸雨」、「聯雨」表連續不斷的降雨,也用「暫雨」表時間短暫的降雨。

從卜辭如《合》5658「丙寅卜,爭貞:今十一月帝令雨。」、《乙編》3121「河令雨」可知,作為自然現象的「雨」是被動的,經常受到帝、河、岳等神靈的命令來降下雨水。另從《合》12819「庚寅卜,甲午奏舞雨」、《合》18923「飨雨」,和《合》22758「甲子卜,王曰貞,肄(?)毋。兹不用。御于雨。」等卜辭可知,對「雨」的祭典主要為奏、飨和御。

商人總是期待「順雨」和「正雨」這類雨量適中的降雨到來,但當雨量過高引發災禍,商人也會卜問是否需要「冓雨」,或舉辦祭典來「寧雨」,以解決澇患危機。有趣的是,商人並非直接向雨神祈求,雨神甚至不存在商人的神靈認知中。從卜辭《合》32992歷二類「丁丑貞:其寧雨于方?」、《合》34088歷二類「己未卜,寧雨于土?」和《屯南》744歷二類「癸卯卜:甲(啟)。不(啟),冬夕雨。」「不(啟)。允不(啟),夕雨。」「□(寧)雨于□。」之所見(圖三),商人反而是向方神、土地山川動植物神,或商先公先祖祈雨。

圖三:《屯南》744歷二類卜骨拓片|來源:作者提供

除了上述祭典,從甲骨文字「烄」、「熯」和許多卜辭記載也可見到商人遇到旱災,有焚燒活人以求雨的行為,所焚燒的對象是人牲(可能來源為女奴、女俘或女巫)和巫尪(註一)。焚人求雨的思維起源不詳,但從《禮記・檀公下》(註二)、《後漢書・獨行列傳》(註三)、《春秋繁露・求雨》之記載可知,此惡俗在東漢時期仍有所見。「舞」也是商人祈雨的方式之一,卜辭中可見「王其舞」,表示商王親自以舞求雨。此外,也有「乎舞」、「奏舞」,意思分別是商王在舞的同時,還伴隨有呼叫、奏樂。此外,卜辭中也見有「舞臣」一職,似為當時掌管宗教類的職官,職司祈雨舞。從《合》9177正典賓類卜辭「貞:今丙戌烄[女才]㞢从雨?貞:[女才],亡其从雨?叀,今己丑奏?/隹今己?/舞岳㞢?/舞岳?/于翼庚」可知,商王在以舞求雨同時,也伴有焚燒人牲、求雨於岳的卜問。

另外,根據卜辭記載,如《合》29990「叀庚烄,又[雨]?/其乍龍于凡田,又雨?」,商人也有於田間「作土龍」以求雨之俗,大抵是認為龍雨降雨有關(註四)。類似的記載亦見於戰國時期成書的《山海經・大荒東經》:「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註釋

註一:從與焚人求雨有關的卜辭內容可知,焚燒的對象多為从女的字,為女子之名。巫尪可能指女巫或瘠病之人。

註二:《禮記・檀公下》:「歲旱,穆公召縣子而問然,曰:「天久不雨,吾欲暴尪而奚若?」曰:「天久不雨,而暴人之疾子,虐,毋乃不可與!」「然則吾欲暴巫而奚若?」曰:「天則不雨,而望之愚婦人,於以求之,毋乃已疏乎!」

註三:《後漢書・獨行列傳》:「(戴封)後舉孝廉,光祿主事… 其年大旱,封禱請無獲,乃積薪坐其上以自焚。火起而大雨暴至,於是遠近歎服。」

註四:根據《淮南子・地形訓》「土龍致雨」(高誘注:「湯遭旱,作土龍以象龍,雲從龍,故致雨也」)。

 


參考文獻

  1. 于省吾
    2017《甲骨文字釋林》。北京:商務印書館。
  2. 王暉、黃春長
    2002〈商末黃河中游氣候環境的變化與社會變遷〉,《史學月刊》第一期,頁13-18。
  3. 周偉
    1999〈商代後期殷墟氣候探索〉,《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一期,頁185-196。
  4. 具隆會
    2013《甲骨文與殷商時代神靈崇拜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 陳柏全
    2004《甲骨文氣象卜辭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6. 郭晨暉、景若凡
    2015〈從「雨」與「雷」看卜辭中的自然氣象神〉,《殷都學刊》第一期,頁14-19。
  7. 張秉權
    1970〈殷代的農業與氣象〉,《史語所集刊》第四十二本,第二分,頁267-336。
  8. 黃天樹
    2018〈殷墟甲骨文驗辭中的氣象紀錄〉,輯於《古文字研究 - 黃天樹學術論文集》,頁463-505。北京:人民出版社。
  9. 趙容俊
    2003《殷商甲骨卜辭所見之巫術》。台北:文津出版社。
  10. 劉繼剛
    2022《甲骨文所見殷商災害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11. 韓文博、丁軍偉、王森、鍾舒婷
    2020《甲骨文所見商代的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變遷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12. 魏繼印
    2007〈殷商時期中原地區氣候變遷探索〉,《考古與文物》第六期,頁44-50。
(Visited 569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